特约记者向继武 李翠蓉 通讯员段拥军
一名基层扶贫干部,心里想的,手里抓的,肩上扛的责任和使命,都应该是扶贫“二字”,将政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照问题,一个一个解决。这是建始县景阳镇白果树驻村第一书记向先锋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理解和阐述。
变,从学群众语言开始
2015年,时任县工商银行副行长的向先锋,克服老母80多岁高龄、儿子患先天性自闭症的困难,主动请缨到景阳镇白果树村任第一书记。
缺乏农村工作经验,一进村“两眼一抹黑”。驻村第一天,与村支书走访贫困户,农户不买他“外来户”的账,后来得知,贫困户觉得他缺乏农村工作经验,对群众需求、群众想法不了解……
面对大家的质疑,向先锋并未气馁,他坚信自己能把村里的事做好。与李波等扶贫队员用了20天时间,走访座谈全村169户贫困户,把各户家庭状况、收入来源、家里几口人、几亩田等基本信息记在心、写在本上。
接地气,知农时、懂农事、察农需、学群众语言是门必修课。向先锋白天入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晚上查阅资料,读科普、法律书籍,与老党员、老村干部、种植户拉家常。
如今,向先锋和村民成为“老熟人”,村民隔老远就与他打招呼,一句句简短的话语,让他倍感温暖。
向先锋(右)
白果树村有两大优势,紧靠清江河岸,盛产椪柑、柚子和核桃;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产出的椪柑、柚子纯天然、无公害,且品相味道都好,缺乏品牌效应,外界知晓少,农户效益低。前些年扶贫,该富的都富了,没有富的都是贫困中的“锅底”,向先锋面对的是“贫中之贫”、“难中之难”。
变,从关乎民生利益开始
2017年一次村民代表会,“早点修通到组入户公路,整个经济都活了。”把村委会建好,群众办事少跑路,饮用水问题……关乎民生六点建议,句句情真意切。
“10多年前,一条通往蝴蝶泉景区旅游公路过境白果树村,个别农户以各种借口为由,迫使修路计划终止。”村支书刘运龙表示,类似这样的机遇,再不错失。
向先锋扶贫路上使绝招,党建引领摘穷帽。倾县工商银行帮扶之力,借东西部扶贫协作滨江区浦沿街道办帮扶白果树村之势,与尖刀班成员,入户调查,召开党员会、小组群众会、屋场会等20多场次,听民声,问民情,决定修一条到组入户12公里扶贫产业路,接通到集镇到县城公路。村民们说困难再大、纠纷再多,也要修好造福子孙的产业路。
全村7个组,6个组通水泥路,一条条水泥路直通各户院坝,从村到景阳集镇,原来一个小时车程缩短到20分钟。
三组依然是10多年前一条机耕道。村支书介绍,三组全程1.5公里,两段路受阻,一段从村委会到向某家800米机耕道,两农户补偿费用未落实,长期闹矛盾。
针对矛盾焦点,向先锋缜密思考,现场办公,从村委会到向某两户补偿到位,矛盾自然化解。另一段闹矛盾的两户则费了不少功夫。经过上门调解,亲友劝解,律师化解10余次,讲解一档《向前一步》电视栏目的故事,两户多年恩怨终于释怀,通往三组的公路得以修通。
变,从补齐民生短板开始
近年来,围绕白果树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精神扶贫民生短板,争取1500万元项目资金,易地搬迁、改善基础设施,改厨改厕、危房改造、教育扶贫、产业发展。全村21户扶贫搬迁,危改36户,教育扶贫135人……;该村1250亩椪、柚产业园,托起致富希望,2018年精心管护,椪柑、柚、核桃等产量达300余万斤,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农民增收600余万元。
扶贫产业路延伸到果园,通往各户。道路两旁绿化环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党建引领,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向先锋深有感触。创新党建促乡风文明,促人居环境改善;创新“131”帮扶模式,帮扶提效,群众满意率提升。
向康英家4口人,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长子在清江中学就读,10岁的小儿子,患有先天性自闭症。初次到向康英家,向先锋当即捐款500元钱给她小儿子,鼓励她别放弃,尽力让儿子身体慢慢好起来。
在景阳镇2017年综合考评排名中,白果树村由后进村跃入全镇前3名。荣誉的背后,是向先锋用脚步丈量大爱、用奉献抒写忠诚、用真情诠释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村民亲切称他为“扶贫引路人”。
向先锋自到白果树村任第一书记以来,每周一至周五,都在村扶贫,儿子由老母亲照看,儿子彬彬一天见不到父亲笑容,听不到父亲声音,就烦燥不安。为安抚儿子情绪,他每天中午1点钟,准时打电话给母亲,与儿子对话,“彬彬吃饭没,听奶奶话没,爸爸在景阳河有事,星期天回来陪彬彬玩,彬彬最棒、最听话,爸爸爱你……”
这个内心也充满柔情的铁汉子,与贫困群众并肩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将白果树村变得越来越好。(编辑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