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刀班在行动】王长学:帮扶路上,情深意长

11-02 15:01  

记者刘波 通讯员聂小平 申万萍

“今年魔芋和贝母卖了1万多元,给你把安置房建好,日子就越来越好过了!”“一定听王书记的话!”10月31日,建始县小溪河村第一书记、“尖刀班”班长王长学与该村3组贫困户易在龙推心置腹地交谈。

一双双磨破的运动鞋

“山大人烟稀,地无三亩平,进村如下井,出门就爬坡。”这首顺口溜是小溪河村偏远贫瘠的真实写照。

不到小溪河,真不知道这里有多偏远,多贫困。2017年1月,王长学被建始县民宗局派驻小溪河村,任第一书记、“尖刀班”班长。王长学深有感触说,来到小溪河村,才真正知道什么是羊肠小道,什么叫‘鬼哭狼嚎’。”他所说的羊肠小道,是小溪河村入户的主要道路,而“鬼哭狼嚎”,则是他驻地村委会每到夜晚大风呼啸发出的声音。

“以前,我在城区工作时,一双运动鞋怎么着可以穿三四年,现在几个月就要一双运动鞋。这双鞋,也要换了。”从王长学眼中看得出似有不舍。

越过两条小溪,翻过三匹山梁,是小溪河村委会驻地到1组谭方德家的必经之地,但至今未通公路,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一面临崖,坡度极陡,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步行一个来回要四个小时。就是这一段路,王长学已走过七八个来回。冬天寒冷时走这段路,贴身的衣服总是会汗透。这样的人家,小溪河村还有许多户,一天下来,只能走访两三家。就这样,鞋子,在一趟趟走访中磨坏;情况,在一趟趟走访中熟悉;感情,在一趟趟走访中密切;工作,在一趟趟走访中展开。

一个个热乎乎的荷包蛋

“把我家的事当自家的事,请你吃几个鸡蛋都讲客气,你是对我有意见?还是怕以后我家有事找你麻烦?”前不久,该村3组68岁贫困户朱开态,拿着4个热乎乎的煮鸡蛋,直往王长学手里塞。

“我们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王长学几番推辞,朱开态老人急得要“发火”。

朱开态是王长学的结对帮扶户,朱开态的女儿在外务工,家里跑路的事,都是王长学忙进忙出。

第一次到朱开态家,王长学从一条不足一尺宽的山间小路上弯来拐去,下到河底,再爬了近一个小时的坡才到。王长学心里一震,宅基地面积不到50平方米,后面靠山,三面是坡。房子根本就是挂在坡上,这个地方根本不适宜居住,必须搬迁。

说起搬迁,朱开态夫妇就来了情绪:“集中安置离耕地太远,我们吃什么?分散安置,自己家的田都在房前屋后的坡上,搬出去哪来的宅基地?“

“只要您愿意搬,宅基地的事我来协调!”王长学打下包票。就这样,在王长学的帮助下,如今朱开态和老伴住进崭新的安置房中。

困难群众的事,王长学特别上心。如今,走到哪家,贫困亲人总是拿出一个个热乎乎的荷包蛋“招待”他。

“胳膊往外拐”的局里人

“向局长,小溪河村100亩茶叶面积已落实到户,局里能不能出钱搞点肥料补贴?”“没问题,你拿出具体方案!”10月30日,王长学抽空赶回局里,一进门就找到局长向定群商量起帮扶的事。

偏远的小溪河路太难行了。近两年时间,他一次次往局里跑,详细汇报情况,民宗局先后投入资金35万元,加上争取乡里投资42万元,彻底改变了村民出行难。

贫瘠的小溪河,发展产业,确实有难度,怎么办?王长学又一次找局领导,走以奖代补方式,鼓励贫困村民大力发展种养殖。发展1亩贝母奖励价值500元的种子、肥料。民宗局还拿出10多万元,新增贝母、魔芋等产业,发展200亩,培植出一大批种养大户。

“自己搞发展,上面还搞补贴,这样的好事哪里找啊!”秋季计划栽植的100亩茶叶指标,早被村民抢空。

“王书记又回来了,肯定又是找局里要钱的!”同事们这样议论着,久而久之都戏称他是“胳膊往外拐”的局里人,对这个称号,王长学是乐在其中。(编辑黎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