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薛荣 通讯员 向道芝
“篾货”,早年间乃至现在,在建始,尤其是农村里,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像簸箕、筛子等诸如此类。业州镇的四方井村,从前是建始有名的“篾活”生产地。生活在这里的家家户户、祖祖辈辈都会“打篾货”。只是现在,随着人们对“篾货”的需求逐渐减少,还在坚持做这一行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不过,在四方井村,仍然还有这样一位常年如一日地坚持着“打篾货”,不仅如此,他还勇于创新,可谓是在用他传统的手艺编织着现代工艺。
这个人叫卢发成,生活在四方井村6组,1962年出生的他今年已是56岁。10月19日,当记者来到卢发成家中的时候,恰巧他正在“打篾货”。据卢发成回忆,从他记事起,祖辈、父辈都是白天干农活,晚上“打篾货”,所打出来的“篾货”在那时候多数基本都是自家用,因为当时的四方井村由于家家户户都会这门手艺,所以打出来的“篾货”自然很难成为销售品,只有少量的外村人可能会根据所需而慕名前来购买,但数量也极其有限。
正是因为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加上看着祖辈、父辈打“篾货”觉得好玩,感到新奇,卢发成也自然而然地就边看边学了起来。所以,在十一、二岁的时候,他已能独自完成一个“篾货”作品了。而这也是卢发成“打篾货”生涯的开始。直到1979年,17岁的卢发成参军了,而他的“篾货”手艺也在这时候终止了5年时间。1984年,卢发成退伍回乡,虽然时隔5年之久,但他仍然没有忘记曾经的手艺,他又再一次利用闲余时间,重拾“打篾货”的副业。
后来,随着儿子的逐渐成长,卢发成发现仅靠在家种地、“打篾货”已实难维持家庭开销。为了更快、更直接解决当前的困境,卢发成决定再一次放弃“篾货”行当,外出务工。儿子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他才归家又一次重拾当年“打篾货”这个行当。
不过,这次回来后的卢发成有了很大变化,由于在外面看得多,见得多了,他发现,一直以来,自己本地方的“篾货”基本都是一成不变,都是老样式。而看到外面的那些竹编艺术品,不仅深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同时在价位上也比本地方的老产品要高出很多。“必须创新”的想法开始在卢发成的脑子里游转开来。从最初购买来相应的竹编艺术品开始摸索、模仿,到后来自己创新独立完成作品,卢发成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蜕变。
制作出更加精湛的“篾货”后,卢发成也开始尝到了甜头,以前他所打的“篾货”,销量并不好,而现在,卢发成每次外出携带的二十件左右单品,回来时基本都会销售一空。
卢发成说,在他看来,现在的“篾货”跟以往有了很大区别,现在的“篾货”既包括生活用品,也还有艺术品,而且从健康、环保的角度出发,它又比很多的塑料制品要好很多,并且在工艺上比以前的做得更加细致、更加精湛了。他希望有朝一日能有一位能人志士将建始的这一“篾货”生意统筹起来,让更多的人能够熟知和接受这一健康、环保的系列产品,了却他以个人能力难以广泛推广的遗憾。
在卢发成看来,令他感到遗憾的另一件事就是现在的这门手艺似乎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别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愿学,就连原本祖祖辈辈都以“打篾货”为副业的四方井村,很多人也都早已放弃了这门手艺改行了。不过,卢发成却说,无论别人怎么做,“打篾货”是他这一生最大的爱好,只要自己还打得动,他都会一直坚持下去。如果有愿意跟他学艺的,他更是愿意无偿“带徒弟”,因为他是真心的想让自己“打篾货”的这门手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