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尊师重教”成为教师节最鲜明的“底色”

09-10 11:11  

“遍地蕙兰思化雨,满园桃李谢春风。”又是一年教师节。广大教师们手握三寸粉笔、甘守三尺讲台,兼具着“为往圣继绝学”的责任担当与“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感恩与尊敬。教师节设立的意义,即是为了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唤起人们对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的传承与重视。

如何节日表达对老师的衷心感谢与美好祝福?送礼物成了许多家长和学生的首选。然而,本是用来传达心意的节日礼物,却往往被赋予了太多的“内涵”:有的家长格外重视,不惜花重金准备名牌包包、化妆品等送给老师,以期自己的孩子能被“格外照顾”;有的家长万分纠结,一边不愿送礼一边却被“别人都送了”的焦虑裹挟,不得不加入到送礼的队伍中……送什么、老师收没收、老师收了之后有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成了这些家长在“教师节”考虑的“大事”,而节日本身的内涵,却极少有人提及。

在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下,纯粹的师生关系与教育活动被日益庸俗化、功利化。家长为求得老师的格外关照,相互之间攀比之风盛行;孩子耳濡目染,心目中的老师形象与节日意义变得 “微妙”而复杂;一些老师也会由于“收礼”问题,平添许多精神上的困扰和疑虑。这些显然都背离了节日设立的“初心”。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凡是为学之道,以尊敬教师为最难。教师受到尊敬,学问才能受尊敬继而使人重视学习。“师道尊严”即来源于此。人们对教师的尊重,意味着对知识学问、教育事业的重视。从春秋时期的“夫子”、东汉的“西宾”、五代的“山长”,再到如今的“园丁”“蜡烛”“灵魂工程师”……时代的进步带来了对老师称谓的变化,但“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没有改变。无论是张良的“拾履拜师”、杨时的“程门立雪”,还是毛泽东与老师徐特立的佳话、陈毅的“马门立雨”等等,都是最好的例证。

三尺讲台虽窄,但能树起栋梁之才;三寸粉笔虽短,但与国运息息相关。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尊师重教”不应成为记载于史书中的成语,也不应成为束之高阁的道理,更应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当下教师节最鲜明的“底色”,焕发出新的魅力与价值。

来源:荆楚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