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今起入梅 月底前要下三轮暴雨 需高度关注

06-20 08:42   荆楚网  

荆楚网消息(记者周三春、童湛 实习生李春妹)6月17日,湖北省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省防汛形势。湖北省气象局副局长王仁乔介绍,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预计6月18日湖北省进入梅雨期。后期暴雨过程频繁,各地要做好防范应对。

  据介绍,今年4月以来,长江流域先后遭遇了17场强降水过程袭击。湖北省也先后发生了7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平均雨量为405毫米,与历史同期相比,大部分地区偏多2到5成,其中鄂东南偏多5到8成。

  根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预计6月18日开始,受大气环流调整影响,湖北省南部和东部有大到暴雨,局部地区大暴雨。恩施、宜昌、荆门、武汉、孝感、黄冈北部等地累计雨量40至80毫米,局部地区可达150到200毫米,这也表明18日湖北进入梅雨期。

  20日、21日,强降雨带北抬,湖北省西部和北部有大雨,局部地区暴雨。25日以后,随着副热带高压南退,强降雨带将再次回到长江中下游一带,湖北省将有一段持续性强降雨天气发生。

  鉴于18日进入梅雨期,后期暴雨过程频繁,气象部门建议:各地做好全省江河湖库的安全度汛;加强防范由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防范城市由强降雨引发的渍涝灾害;还要注意防御局部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灾害。

 

  另据武汉晨报6月18日报道

  湖北今起“入梅” 未来两周雨水相伴

 

  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全力以赴,迎战可能出现的“98+”大洪水

  本报讯(记者陈永权)昨天召开的2016年防汛形势新闻发布会宣布,今日起全省进入梅雨季,预计武汉今年梅雨偏多3-5成,出现洪涝可能性比较大。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称,将全力以赴,狠抓崩岸整治,加强巡查防守,应对可能出现的“98+”大洪水。

  预测

  今日入梅

  月底前要下三轮暴雨

  武汉中心气象台台长吴翠红介绍,根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从本月18日开始,湖北进入梅雨期,大气环流形势将发生明显调整,随着副热带高压逐渐西伸北抬,南方的强降雨带也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预计18~19日,我省东南部将有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武汉等地累计雨量50~80毫米,局部可达150毫米以上,伴有雷暴、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20~21日,强降雨带继续北抬,湖北省西部和北部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23~24日,湖北省则以午后短时雷阵雨天气为主。

  不过,25日以后,梅雨带再次回到长江中下游一带,湖北将有一段持续性强降雨天气发生,而到30日左右还有一轮大到暴雨过程。

  不仅降雨总量偏多、暴雨强度较大,今年的洪水来量亦偏多。省防办专职副主任袁俊光介绍,今年以来,长江干流汉口站来水偏多4成,洞庭湖、鄱阳湖两湖来水量偏多5成以上。目前,监利至九江江段水位普遍高于历史同期2至3米左右,较1998年同期偏高3米左右。

  分析

  梅雨量偏多3-5成

  出现洪涝可能性较大

  我国长江中下游至日本南部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连绵阴雨现象,一般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时值江南梅子成熟,故称“梅雨”或“黄梅雨”。武汉平均每年降雨为1200毫米左右,其中梅雨量达380毫米,占一年总雨量近三分之一。

  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陈桂亚介绍,预计6-8月主汛期内,长江中游降雨量将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五成以上。一旦梅雨季节的强降雨与长江上游及各大支流的来水遭遇,形成顶托,长江形成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超过六成。

  武汉市常年入梅时间为6月16日,出梅的日期为7月7日。根据武汉市气象台预测,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武汉市今年梅雨期间总雨量约为500~600毫米,较常年偏多3~5成,有连续性降水集中期,出现洪涝的可能性较大。

  为此,市气象部门建议市民和相关部门,注意防范短时强降水引发的城市内涝;加强防范强降水引发的中小河流洪水、滑坡等次生灾害;同时还要注意防范局部的雷暴、大风以及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引发的灾害。

 

  应对

  治理78处崩岸险情

  迎战98+大洪水

  湖北省气象局副局长王仁乔说,自4月至今,我省先后发生了7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平均雨量为405毫米,与历史同期相比,大部地区偏多2~5成,其中鄂东偏多5~8成。

  省防办专职副主任徐少军说,我省今年以来入汛提前、降雨总量偏多、暴雨强度较大、洪水来量偏多、江湖底水偏高。暴雨洪水导致我省36县市区受灾,受灾人口117.6万,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64亿元。

  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称,将以防御‘98+’长江特大洪水为目标,已安排1.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全省78处崩岸险情治理和应急抢险,并落实转移避险预案,全力避免人员伤亡。我省还建立起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责任机制,对因责任不到位、抗灾不得力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严格追责问责。

  昨日,我市防汛部门紧急动员,利用泵站提前抽排城区各大“排水走廊”雨水,腾空库容,重点降低汤逊湖、南湖、小南湖水位。对每一个有可能出现的渍水点制定解决措施、井盖加装安全网;并密切跟踪天气变化,及时发布雨情渍情预警信息,切实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和调度机制。

  另外,正在加快后湖四期泵站、琴断口泵站、港西二期泵站、夹套河骨干箱涵、黄浦路泵站、什湖泵站、巡司河第二出江泵站和第二出口排水工程、21号公路明渠二期改造工程等8项工程建设,确保上述工程按时完工、发挥功效。

  一问

  “98+”大洪水真会来吗?

  ——不排除“二度梅”,可能性非常大

  据悉,长江历年大洪水均出现在梅雨期,今年梅雨走势如何,“98+”大洪水真会来吗?

  省水文局副局长李嗣军介绍,长江洪水大小不仅和降雨量大小有关,更与降雨的时空分布关系密切。1998年全流域性洪水成因主要是长江中游出现两度梅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季约从6月中旬开始,到7月中旬结束,时长约30天。但1998年长江中下游于6月11日进入梅雨季节后,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出现“二度梅”,此时正是长江上游川、渝、黔、陕连续出现强降雨时段,长江上游形成8次洪峰,长驱直下,与长江中游洪水叠加,出现98大洪水。

  武汉中心气象台台长吴翠红分析,梅雨期降雨是在不同大气环流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天气,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近期,由于北方冷空气势力偏弱,副热带高压南北移动幅度较大,因此,我省梅雨带南北位置摆动很大,有2-3天的间隙。但6月25日以后,随着副热带高压向南撤退,强降雨带将再次回到我省,降雨强度和范围将会明显加大,需要警惕大洪水灾害发生。

  气象专家称,从目前天气形势看,今年长江中下游梅雨和1998年有相似之处,不排除出现“二度梅”可能性,发生大洪水可能性非常大。

  二问

  武汉会受到长江大洪水威胁吗?

  ——三峡水库可拦截180个“东湖”,有能力应对

  昨日,发布会现场,有媒体问道,如果遭遇与98年同等规模的大洪水,武汉是否会受到威胁?

  省水文局副局长李嗣军介绍,尽管今年雨情水情的严峻情况都接近甚至超过1998年,但长江流域防洪工程完全有能力应对类似1998年的洪水。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上游防洪水库群基本建成,可调蓄上游洪水库容300亿立方米左右,其中三峡水库221.5亿立方米。“这相当于洪水来临时,三峡大坝可以拦截180个东湖的水量(东湖最大容量为1.2亿立方米)。”

  另外,丹江口水库可以调蓄汉江上游洪水库容110亿立方米左右,比1998年多35亿立方米左右;清江中上游水库可与长江洪水错峰库容达10亿立方米左右,比1998年多5亿立方米。

  李嗣军表示,由于当前的长江防洪能力与1998年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即使出现1998年型洪水,如果合理调度三峡水库、清江水库群、丹江口水库等骨干防洪工程,加上沿江地区严密防守,仍可确保长江防洪安全,武汉完全可以从容面对大洪水。

  据陈桂亚介绍,目前,长江防总已经制定了应对“98+”大洪水调度方案。并通过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拦蓄,减少进入三峡水库的洪量,通过长江各支流错峰削峰来减小进入长江武汉段洪峰流量。

  三问

  厄尔尼诺为何是大洪水罪魁祸首?

  ——厄尔尼诺年份大多造成洪涝灾害

  今年汛期长江爆发大洪水的预测,均和厄尔尼诺现象分不开。厄尔尼诺这个词早已如雷贯耳,但它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何厄尔尼诺成为长江大洪水“罪魁祸首”?

  湖北省气象局首席专家张礼平介绍,厄尔尼诺是发生在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海面下的水温比常年偏高0.5℃以上,蒸发的大量水汽不断向西太平洋输送,可造成我国南方大范围降水,北方大范围干旱。从2014年5月到今年5月的厄尔尼诺已是1949年以来最强气候事件。

  据气象部门统计,史上厄尔尼诺年份,大多造成武汉洪涝灾害。以1983年和1998年两次强“厄尔尼诺”为例,1983年武汉市梅雨天长达38天(6月18日~7月25日),总雨量达549.9毫米;1998年武汉市出现“二度梅”,长达24天,总雨量达659.3毫米;这两年都是史上著名的“大水年”。

  专家介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影响长江中下游汛期雨带分布的主要推手。正常年份四五月我国雨带被推到华南一带,六七月被推到长江中下游一带;8月雨带被推到华北、东北;到了9月,副高回撤,全国雨季基本结束。

  一旦厄尔尼诺出现,经过海洋大气环流相互作用,这个进程就会被“搅乱”。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容易让副高加强、西伸,促使大量的水汽从海上输入我国,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产生大范围的强降雨;有时又会使副高容易稳定在某一区域,雨带走不动,降水一集中,洪涝就发生了;而在雨带无法抵达的地方,就会发生旱情。

  不过,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副主任周月华介绍,影响气候的因素复杂,除厄尔尼诺事件外,青藏高原积雪、北极海冰等也可能影响我国气候、今年长江流域汛情如何,还是要根据具体大气环流情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