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脱贫攻坚】王氏三姐弟,比劲带领乡邻发展茶叶致富

06-21 15:13  

融媒体记者 薛荣 胡维琼 谢苗苗 万雪芬 通讯员 崔应顶

现年64岁的王长权是三里乡马坡茶“十珠茶”品牌的创始人,他与茶打交道已有40余年。




据了解,颇负盛名的马坡茶,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史料记载,清朝道光年间,三里乡河水坪吕家湾(马坡村)吕氏后人吕天朝进京科考,被道光皇帝召见,钦点守备一职。吕天朝面圣时,把从杭州引进栽种在河水坪马坡的茶敬献皇帝,皇帝品后龙颜大悦,赐名“马坡茶”。经过多年的发展,“马坡茶”现在已经成为了三里乡的一个重要经济品牌,而“十珠茶”作为马坡这一带茶叶发展的龙头企业,不仅品牌做大做强了,还带领当地老百姓、贫困户,共同发展茶叶致富。这一代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制茶。

1995年,随着业红公路通车,王长权抓住商机,率先注册“十珠茶”商标。

“十珠茶”的由来也得追溯到清朝年间,相传当地(马坡)商人吕大蒯经商贩卖桐油到浙江杭州,一天他到龙井寺许愿,长老赐茶与他,品尝中只觉得一股清香味直透胸间。于是,他求得12棵龙井茶种子,带回家乡马坡种植,成活10株,故名马坡“十株茶”。随着历史的变迁,到上世纪,茶叶卖不成钱了,村民就将老茶树砍掉,而时任村干部的王长权设法保留了1株,这便是现存的一株高约3.8米、树冠约4.19米的百年“茶树王”。

注册商标、采购设备、边钻研、边制作,这一干就是20多年。受家庭大环境的影响,王长权的三个子女也都继承了父亲的事业,继续经营茶叶。三姐弟走的是三条各不相同的经营路线,但相同的是,他们的共同目标都是在做好自己事业的同时能够尽可能的带动更多的邻里乡亲,共同走上致富的道路。

王海玉是王长权的长子,1999年,王海玉从恩施州农校毕业后曾外出务工,但效益不理想。后来,随着市场的需求扩大,父亲经营的茶叶事业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于是父亲与王海玉沟通后,王海玉回到家乡开始着手帮父亲打理茶生意。

回乡后的王海玉开始创新模式,成立了建始县马坡玉峰茶业有限公司。与此同时,还扩大了种植面积和生产规模。截止目前,王海玉已经带动了周边5个村的茶叶种植,带动贫困户200余人。在贤内助李林的帮助下,王海玉他们还从电商入手,从产品资质、产品标准、产品形象包装、产品品类等方面做了全面升级。

2017年春茶上市前,三里乡扎鱼口村近1万多斤的乌龙茶出现了滞销。当王海玉听说这个消息后,迅速将其接收,为当地老百姓解决了燃眉之急。因为历史原因,在扎鱼口村有不少茶园因为没人收茶而搁浅。后来,王海玉夫妇就带动当地老百姓将这些无人问津的茶园重新管理了起来。茶叶是季节性产物,在采茶季节,当地老百姓一天几百元的收入王海玉是可以给他们保障的,与此同时,还收购他们的茶叶。在解决了当地茶叶收取销售的问题后,茶农们也都重新拾起了种茶的干劲。仅今年,扎鱼口村的乌龙茶王海玉就收了近5万斤。

绿茶品质早已成型,红茶有了资源也要进一步开发。为了更好的提升乌龙茶的品质,王海玉还专程请来华中农业大学的专家来帮忙研制、开发。目前,相关的红茶产品也已推向市场。

王海英是王长权的女儿,同大弟弟王海玉一样,最初从事的行业也与茶无关。早年间,王海英开过鞋店、卖过肥料,但后来也都因为经济不景气而放弃了。不过,她转行卖茶后,原来做生意积累下来的人脉成了她无形之中的最大财富。

随着业红路边经济的兴起,2015年,王海英瞄准路边商机,在马坡投资80余万元,创业建茶业基地,成立“建露茶业专业合作社”, 与20多户茶农抱团发展。走的是路边 “巴露园马坡富硒茶”体验馆、“实体店+微商”的运营模式。王海英利用门前马坡观景台,吸引旅客进店品茶,免费为过往车辆乘客、观景游客提供茶水。通过传播茶文化,将她的茶生意带得越发红火。

吕家东原是马坡村的贫困户,曾因务工受伤导致右手臂前半段被截肢,她的爱人也因车祸导致脚留下了终身残疾。一对身体不健全的夫妇如何实现就业成了一大难题,但没想到王海英却主动接纳了他们,让他们来帮忙管护茶园,吕家东的爱人长期在王海玉这里做事,仅她一人的收入一年就近2万元。加上王海英帮他们发展茶叶种植,吕家东夫妇一年的收入现在近5万元。吕家东夫妇还只是个例,算上务工的和种植茶叶的,王海英带动了50余户贫困户致富。

跟哥哥姐姐不一样的是,王长权的小儿子王海峰现在走的主要是以茶为主题、结合当下的乡村旅游热来打造休闲娱乐式的茶馆经营之路。虽然目前还在起步阶段,但主题鲜明、适应当下趋势,前景远大。

通过发展茶叶,王长权一家带领更多人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现在,“马坡茶”已经成为业红公路路边经济中很响亮的一张名片。(编辑樊淑贞 责任编辑国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