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张贵锋 侯康 吴昊 颜龙
朱以斌掏出钥匙,打开锁,小心翼翼地从木箱拿出两本荣誉证书,2018年度,他被评为“建始县脱贫之星”和“花坪镇脱贫之星”。
今年63岁的朱以斌,是花坪镇漆寮村二组人,住在海拔1500多米的深山老林中,在开展精准扶贫之前,他单家独户深藏大山,过着刀耕火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公路不通,挑水要步行上坡500米,电灯线全部是木杆,周围几公里没有一户人家,出个村走都要1个多小时。
2014年前,由于儿子患有肢体和听力残疾(二级),女儿也刚刚外出务工,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家里的条件十分困难。当年,朱以斌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工作队多次劝他搬出大山,可以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都被他一一谢绝。
“我住在这里,山大田多,空气好,光靠国家救济永远不可能摆脱贫困,还是要靠山吃山,自食其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
由于老伴跟着女儿长期在外地,儿子身有残疾,肢体上存在一定缺陷,听力也不好,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他热爱学习,掌握了水电安装方面的技能,在镇里从事一些水电安装方面的工作,增加收入补贴家用,很少有时间回家,朱以斌孤独一人,以山为伴,以田为“舞”。
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朱以斌首先修通了一公里的砂石路,把自己的房子建好,改造了电网,新建了储水池,在扶贫工作队员的鼓励和支持下,2017年,他开始发展产业,种植了贝母3亩,银杏2亩,另外还养了2头牲猪,7只山羊,年底收入就达到两万多元,朱以斌越干越有信心,越干越有劲。
今年,他种的贝母发展到6亩,养了2头猪和8只羊,栽的5亩五倍子已开始挂果,他看到土鸡发展的前景不错,价格也不低,毫不犹豫又在屋旁建了一个小型鸡栏,买了100多羽鸡苗,年底收入可以达到4万多元。
由于老伴、姑娘、儿子都常年不在身边,里里外外的事都靠他一个人完成,每天天没亮他便早早起床,靠着他的干劲和创劲,凿开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
每当被问到一个人做这么多事是怎么忙的过来么,他总是笑呵呵的说,“人只要身体好,一天闲着怎么行,总要做点事出来,靠国家养着不好意思。”
活到老学到老,他花了800元,安装了无线网络,学习养鸡技术,还建了一个药材种植群,经常与村民交流贝母、五倍子的种植、施肥和管理,鼓励和指导邻居发展药材,传播社会正能量。
朱以斌靠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大脑,掌握了技能,走出一条不通寻常的致富路,甩掉贫困帽,当上“脱贫之星”,在脱贫路上“走红”。 (编辑李小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