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人 林华翔
官店的山山水水都长满了钉耙佬,当年贺龙把它叫做红军菜,但干溪坪的人民却一直亲切地叫它 “龙须菜”。
红军在官店活动期间,粮食和蔬菜非常紧缺,部队的军需要员无不伤透脑筋,总指挥贺龙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里。
1929年1月的某一天,瑞雪纷飞,新月初临,贺龙军长一行在陈连振的引导下,从鹤峰邬阳关徒步视察建始官店干溪坪鸡公山军需处。曾宪文与负责军需的曾宪国陪同,贺龙鼓励他们依山据险,把守要冲,不断壮大革命队伍,完成好军部的外围警戒任务,特别要担当起全军的后勤保障重任,眼前要做好入冬以后的粮食与蔬菜供给工作。
曾宪文拍着胸脯说:“军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曾宪国接过话题:“这一带有好几百亩水田,上千亩的旱田,是个大粮仓。”
贺龙听后连声说道:“好,好!天赐宝地,好一个米粮仓,好一个红军的粮仓!”
(这个地方解放后改名为红仓大队,1984年才改回为干溪坪。)
曾宪国接着说:“至于蔬菜问题,这里有一种野菜,漫山遍野都是,名叫钉耙佬。”
“钉耙佬?”贺龙非常诧异,“今晚的桌子上看不看得到?”
说话间,炊事员招呼:“请首长用餐!”
饭桌上,曾宪文忙不停手地给贺军长奉菜,首先挟了一箸青叶菜请军长尝尝。贺龙尝过,连声赞道:“好吃,好香!这是什么菜?”曾宪国笑着说:“这就是钉耙佬。”
“好!这个菜冬季也有?怎么吃起来这么鲜嫩可口?”说着说着,贺龙又吃下一箸。
曾宪文解释说:“这种野菜长有长须,形似钉耙齿,大家就一直叫它钉耙佬。春季采回,开水一捞,晾干了可以越冬。”
贺龙听到这里,高兴极了,说:“我一直担心的事,在你们这里迎刃而解,我给你们记一大功!”
说毕,贺龙又挟了一大箸,大爵起来。
菜须沾在贺龙的胡须上,他自己没在意,一桌人却乐坏了。
曾宪文笑呵呵地说:“从今往后呀,钉耙佬该叫龙须菜了!”
大家齐声叫好。
贺龙一抹下巴,自己也乐了。转而严肃地说:“这满山的野菜,是上天的特供,就叫红军菜吧!”
九十多年过去了,这个故事传了一代又一代,钉耙佬长了一年又一年,而当地知道钉耙佬的人越来越少,知道龙须菜的人却越来越多。(编辑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