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申万萍
春风劲起,乍暖还寒,三月初,柳树埫村4组连片猕猴桃基地映衬在蔚蓝的天空下,果农们施肥、除草,刷杆,尖刀班现场指导,讲解猕猴桃春季管理技术要领;远处,牛羊满山,炊烟四起,隐隐传来村民的欢声笑语,处处彰显出“幸福柳树埫”的生动画面。
2016年县审计局结对帮扶柳树埫村以来,坚持“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文化+扶贫”三种模式,跑出了脱贫加速度,得到了村民的赞誉。
“党建+扶贫”菜单
抓基层党组织力量。“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县审计局按照“强党建、促脱贫”的宗旨,精准派驻政治上进、能干事创业、善于抓执行落实的党员干部任驻村“第一书记”,选优配强驻村工作队,优化村支部基层党组织力量。
抓“脱贫攻坚共同体”。今年元月以来,县审计局主要领导严格按照3+2工作模式,坚持每周在村3个工作日,定措施拟思路,挂图作战谋打赢。尖刀班讲纪律树形象,讲团结摆正位,正确处理与村支“两委”班子的关系,形成了“脱贫攻坚共同体”。
抓“汇报、会诊”制度。健全完善“党建+扶贫”制度,实行帮扶工作“一周汇报、半月会诊”。每周一由尖刀班长向局领导班子汇报驻村帮扶工作情况,查摆短板、弱项,局领导班子现场研究部署强弱项补短板措施。局党组每半月召开一次专题会,分析探讨“党建+扶贫”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举措,统筹协调扎实推进,提高党员群众的向心力、凝聚力。
“产业+扶贫” 菜单
着力产业发展长短结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引导农户发展猕猴桃等林果产业。全村300多亩猕猴桃已进入盛果期,直接带动20余户贫困户脱贫。建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100名村民入社,引导村民发展传统种植传统养殖,实现长远规划的林果产业和当年见效益的蔬菜等“短平快”相结合,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得到全面提升。
着力特色资源利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抱着金饭碗不能吃糊涂饭!”尖刀班长张钧介绍,在发展养殖种植的基础上,今年将充分利用村里1000余亩老油茶资源,开展精细抚育管理。为让油茶产业收益精准到户,风险低、可持续,尖刀班引进企业收购油茶,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让村民稳定增收无风险。
着力开展培训,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施肥前在树蔸周围挖半园形的槽,然后覆土,修剪时,侧枝保留成‘丫’形,利于采光。”在连片猕猴桃基地,我们欣喜地看到猕猴桃种植大户在手把手指导果农开展春季管理。
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该村利用农业技术培训,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村“两委” 干部、致富带头人参加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土专家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打造了一支搬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乡风文明 +扶贫”菜单
实施“富脑袋+富口袋”工程。“吹的吹,打的打,学的学,教的教。”这是柳树埫村每天晚上民俗表演队的热闹场景。在脱贫攻坚中,柳树埫村组建民俗表演队,在农闲或春节期间慰问演出,给村民们送去了丰厚的精神财富,激发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正起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富脑袋、富口袋”工程,为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托县审计局的福,投资1万余元为村里添置锣鼓、音响等家业,成立民俗表演队,村民们积极性都很高,有力地促进了村民之间的团结和谐。”年仅26岁的村支部书记胡魏如是说。
实施典型带动效应。积极挖掘脱贫先进典型,开展“自强自立、孝老爱亲和脱贫之星”等评选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身边人,形成“等靠要”可耻、勤劳致富光荣的鲜明导向,营造了“讲奉献、传爱心、懂感恩、促和谐”的良好氛围。
“只要人勤快,不怕犯八败。年纪轻轻争当贫困户,要不得,要靠自己的双手增收,莫给农民丢脸哦。”
村里一位年轻媳妇一心想当贫困户,多次到村委会无理取闹。2组70多岁的贫困户王相英老人主动上门劝导,引导年轻媳妇发展产业。
王相英老人与老伴发展猕猴桃2亩,每年坚持种植辣椒等蔬菜,是村里自强自力脱贫增收的典型,起到了“不等不靠不要”的带动效应。
实施补齐“精神短板”工程。利用屋场会,村民小组会和深入贫困户家中,帮助贫困群众“懂政策”“懂技术”,分时段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制定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引导村民加强自我管理与约束,倡导树立正确的生产生活方式,切实以“乡风文明”为抓手,全力补齐“精神短板”,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精神动力。
不忘初心者,得人和也。柳树埫村点滴变化的背后,是村民的勤劳上进,是尖刀班的默默耕耘,是县审计局党员干部的真心付出。
“脱贫攻坚无捷径可走,真扶贫才能扶真贫,我们接过这个接力棒,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前一轮尖刀班的成绩喜人,村民也给予很高期望。我们要打造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驻村工作队,坚决打好柳树埫村脱贫攻坚战,决不拖后腿。”这是柳树埫村全体尖刀班成员的心声。(编辑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