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厄尔尼诺形成 “冬行夏令”持续阴雨与其有关

02-28 07:36  

新一轮厄尔尼诺事件已形成——

  “冬行夏令” 持续阴雨与厄尔尼诺有关

记者 郭静原

受低温雨雪天气影响,湖南张家界部分高海拔地区出现持续冰冻现象。图为工作人员清除冰雪,保障安全。 (新华社发)

眼下,南方阴雨仍在继续。许多南方小伙伴纷纷调侃:南方地区下雨流量已包月,这还没到雨季呢,就快要“发霉”了。那么,为何江淮地区降雨增多提前出现在2月份?听听专家怎么说。

自去年6月份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偏暖范围逐渐扩大,于去年9月份进入厄尔尼诺状态。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截至2019年2月底,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的范围、强度和持续时间,已达到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的标准。尽管此次厄尔尼诺事件较弱,但对全球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的影响仍然显著。

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从而影响大气环流的一种自然现象。在此次厄尔尼诺事件中,赤道中太平洋海温总体要强于赤道东太平洋。专家表示,就我国而言,这种海温情况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比常年偏强偏西偏北,从而有利于引导低纬度水汽向我国输送。同时,冬季中高纬度冷空气活动过程频繁、强度较强,冷暖气流主要在江淮至江南地区交汇,造成当地降水明显偏多,出现持续阴雨寡照天气。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指出,厄尔尼诺是自然现象,是海洋和大气协同作用的产物。每2至7年,全球都会出现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虽是主要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区域现象,但其影响却波及全球。一般来说,厄尔尼诺发生后,全球天气气候几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

从气候监测资料来看,去年9月份开始出现的厄尔尼诺,属于比较弱的一个。但大气响应异常迅速,超过往年。去年入冬以来,观测上不断出现厄尔尼诺影响的现象,与此同时,国际上几乎所有气候模式都给出了“今冬是一个暖冬”的预测结论。不仅如此,气候专家分析,入冬以来,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气温较常年明显偏高,美国南部降水异常偏多,均与厄尔尼诺事件有关。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江淮地区降水增多也提前出现在二三月份。从去年12月份至今年2月22日,南方不少地区降水日普遍有40至55天,比常年同期偏多10至15天。其中,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7省份平均降水日数均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江淮南部、江汉、江南等地日照时数较常年同期偏少五到八成。

丁一汇介绍,过去这种本应发生在夏季的长江流域持续性降水异常,提前到冬季出现,被称为“冬行夏令”——即在冬季出现夏季梅雨的大气环流和持续性降雨。这会造成冬春季的低温连阴雨,对南方稻秧生长十分不利。这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气象学家主要研究的南方气象灾害之一。上世纪80年代气候明显变暖之后,此类灾害大为减少,但仍然存在。

“如果今冬这次低温连阴雨持续到春季(3至5月份),将会对南方的农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丁一汇说:“对这个老问题,必须有新的关注与认识。”

为什么在厄尔尼诺出现年份的冬天,我国长江流域容易出现低温多雨甚至冰雪多雨的天气呢?丁一汇解释称,由于中东太平洋近赤道地区海温升高,导致它像一个热水炉将海洋上空的大气加热,而上升的气流流向热带西太平洋并下沉,加之这个地区海水温度偏低,使得在冬季本来应该停留在热带西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同时,南支槽阶段性活跃,两者都引导了大量低纬度的水汽源源不断向我国南方地区输送。

据统计,1950年以来全球总共发生了19次厄尔尼诺事件,其中8次弱厄尔尼诺事件,11次中等强度及以上厄尔尼诺事件。

国家气候中心根据赤道太平洋海洋大气近期演变特征,以及国内外多家气候动力和统计模式预测:未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继续处于偏暖状态,预计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将持续到2019年春季,仍然有利于引导水汽向我国东部地区输送。

气象部门预计,3月上旬,南方仍多阴雨天气,大部地区累计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五成至1倍。专家提醒,南方地区低温阴雨天气仍将持续,公众出行需防范道路湿滑等对交通的不利影响;天气潮湿易滋生细菌,注意加强自我防护,避免疾病发生;山区的公众还需注意防范持续降雨,以及局地强降雨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

来源:中国新闻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