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阳镇大树垭村八组、枣树埫的白虎山下,有一处从山麓岩缝中涌出的泉水。据当地老人们介绍:这处泉水是景阳一带极其少见的间歇泉。
此泉水清凉甘甜,天愈热其水愈凉。三伏天,掬而饮之,泌人心脾,使人暑气顿消。天阴欲雨或雨霁雾收时,泉水会喷薄而出,突兀数尺高,涌白翻碧,而后倾泄跌落;间歇一会儿复又如是,别有生趣。如遇朝霞夕晖,泉水翻涌,如珠飞玉撒,光波互耀,五彩斑澜,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然而此泉虽景美水甜,但由于地处僻壤,却鲜有人知,默默无名,除供当地居人饮用外,空有浪飞妙景,惜无雅人赏识。
抗日战争时期,南京沦陷,武汉失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湖北省府徙至恩施,省府直属部门也相随而来。由于恩施城内无法完全容纳各部门、机关,因此,一些部门只好暂寓各县城及乡村。省民政厅即迁到建始县景阳的枣树埫,选驻当地大户黄鹏飞(黄四老爷)家办公。
这些省府大员多系都市平原之人,公务之余或晨昏休闲之时,漫步松风习习的林间,伸伸腿,扭扭腰,深深呼吸清新的空气,寻幽探密,发现了白虎山下的这处间歇泉,都市难得一见的这大自然的美景,深深吸引了这些大员。时任省民政厅厅长的朱怀冰,也常从恩施城来此处理公务,而且将其专宠的三姨太安置在离黄宅不远的顾家大院,闲暇之时也常与三姨太相伴,与属员一道到白虎山下观泉。
朱厅长见此泉灵变奇异,浪翻珠玉,遂即兴将此间歇泉命名为“鱼浪泉”。“鱼”者,非泉中有鱼,而是因为泉水突发升高,似轻纱薄雾,状如鱼跃;“浪”者,取盛唐武则天时,才女上官昭容《美人谑》诗中“盈盈十五惯娇痴,正是偷闲谑浪时”句中之“浪”。乡中绅衿及朱之属员一方面为取悦厅长,另一方面也认为此名确实恰如其分,因此,众口称善。从此,这在深山老林中不知流淌了多少岁月的泉水,就有了“鱼浪泉”这个民国政要所赐之名。
地方绅衿为纪念此事,还延工请匠,在泉水上方正面立了一块醒目的石碑。碑的正面书刻着“鱼浪泉”三个斗方大字;碑背面则由朱厅长的三姨太、人称才女的汪女士撰写小序,讲述命名经过和寓意,并由她亲挥湖笔、饱蘸徽墨、笔走龙蛇,以娟秀的行草书序碑上;厅长秘书彭小完则即兴口占“五言排律”一首,盛赞泉水及周边美景,并以魏碑之体书于碑之侧面,其诗曰:“去岁来业州,曾作汉漫游;好景观不尽,最爱景阳秋。秋山飘红叶,秋江沉碧练;‘五花’天际明,‘双柱’去中见。此处有灵泉,貌傲月中仙;不屑仙班立,自愿留人间。”自此,此泉文以景生、景以文名,享誉建始南乡,泉名“鱼浪”沿用至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地方政府筹集专款,环保部门确定专人,对鱼浪泉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在泉水前面的平台上修了一个圆形水池,用水管接入附近农家,使周边农户不需肩挑,即可用上这名泉之水。而且还在泉水周边浆砌了保坎,既使泉眼井台得到更好的保护,又更好地保障了泉水的清洁。
(资料搜集:马友高、黄继波、张绍国 故事撰写:戴凤庭)(编辑李小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