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寺是景阳镇兴隆寺村的一个居民点,位于景阳河南岸,是村民委员会驻地。东临香树坪,南邻双石柱,西靠大坝村,北连清江村。村民以向姓为主,多为土家族。
这地方得名源于一座寺庙—兴隆寺。这寺庙原不叫兴隆寺,而叫青龙寺,因当地一条山岭犹如一条游龙,在这山岭的悬崖峭壁之上,修建有一座寺庙。山叫青龙山,庙则叫青龙寺。而青龙寺更名为兴隆寺,则是由于当地大姓向氏家族的一个举人。
明洪武四年(1371年),向姓先祖向冲为避水灾,率族人从江西吉安府大梨树迁来建始县景阳河畔定居,其后分支族人到此地定居。定居此地的这支向姓家族在当地很快发展起来。向氏家族的发展,还有一个传说。
话说向老爷屋后山脚下有一石缸大小的天然水潭,潭内两块青石板中间冒出香蕉粗一股好清水。有水有潭并不稀奇,稀奇的是,每晚入更时,那水塘岩壁上就有一金红小蛇儿露出蛇头左右摇摆,向老爷观察了好久,也不许家人捉这条小金蛇。后来,向老爷在塘边挂了一面铜锣,家人都不解,有家人问老爷挂铜锣何用,向老爷只是神神秘秘地一笑,不作解释。到了晚上,向老爷带上问话的家人,蹲在塘边。刚入更,小金蛇探出蛇头,又开始左右摇摆,头击到铜锣上,铜锣发出“嗡”一声响,然后,小金蛇又把头缩回去了。向老爷也不离开,还让家人搬来椅子,在塘边舒舒服服坐下。到了二更天,小金蛇又探头出来,说来也怪,小金蛇居然像知道是几更天,向左右摆了两下头,铜锣发出“嗡”“嗡”两声响,两声响后,小金蛇又把头缩回去了。如此,三更三击,四更四击,五更五击。待小金蛇摇过五次头,铜锣发出五声“嗡”响之后,天也蒙蒙亮了。向老爷从椅子上站起来,伸了伸懒腰,得意地对家人说道:“现在明白了吗,挂个铜锣,小金蛇就可以给我们按时打更了。这叫金鞭打铜锣。”家人心中暗暗称奇,也不知这小金蛇怎么会如此听老爷的话。从此,小金蛇就担任了向家的更夫。击一下,大家就知道一更天了,手中的事情必须在这之前做完,烛火不能再点。击五下,向老爷就催着家人起床干活了。所以,不几年,向家就发达起来,粮满仓,猪满圈,粮食吃不完卖粮,猪肉吃不完卖猪卖肉,日子越过越红火,而且人丁兴旺。向家又将子弟送到私塾读书,希望出个读书人考取功名,光耀门楣。
时间到了清嘉庆年间,这时向家出了一个有名的后生,名叫向兴隆。这向兴隆立志要考取功名,自小就发奋读书。小金蛇三击铜锣,向兴隆还在读书,小金蛇五击铜锣,向兴隆又已经坐在书桌旁读书了。苦读数年,考取了秀才,这在乡里就已经是了不得的大事、喜事了。但向兴隆仍旧苦读,他要考取举人做官,以光耀门楣。
又到了大比之年。向兴隆要到省里参加乡试,考试在秋八月举行。到省里参加秋闱,这可是家族的一件大事。从景阳到省府,路上要走一个多月,向秀才六月就要动身,家族商议,在五月末给向兴隆设宴饯行。
到了五月末端午,向姓家族把一族人聚在一起,酿酒、杀猪、宰羊,以送向兴隆赴考。酒席上,一个个家人端着酒杯,给向兴隆敬酒,祝他考试高中。这酒虽是自己家里酿的米酒,但喝多了也还是会醉,更何况,向兴隆平时是滴酒不沾的。几杯之后,向兴隆就已经醺醺然,有了醉意。他向家人道了不敬,请家人原谅,自己先回房了。
回到房中,向兴隆一头倒在床上,沉沉睡去,睡到半夜,口渴难耐,于是迷迷糊糊爬起来,走出房门,到厨房去找水。一路走来,半天未找到厨房,反而迷迷糊糊地走到了屋外,走到了场院边,走到了水潭前,这时,刚好小金蛇打三更。三下击完,潭边出现了一个和尚,身披袈裟,手持禅杖,面容慈祥。向兴隆一见,立即双手合十行礼,并问方丈从何而来。那和尚一手执禅杖,一手施礼于胸前,对向兴隆说,自己乃是青龙寺的住持,听闻向秀才要去参加秋试,特来送行。向兴隆一听,连忙又对方丈施礼,询问自己这次去考试可会高中。住持沉吟一会儿说:“施主如此勤奋,又本天资聪明,前途无量。”向兴隆听方丈如此说,连忙又行礼道:“承方丈吉言,晚生我今年若得高中,回来必重修青龙寺。”住持听了,又忙行礼道:“阿弥陀佛。多谢施主了。施主此番前去省府,和尚送你一道平安符,让你路途上平平安安。”说完,递给向兴隆一个小香袋,向兴隆连声称谢,恭恭敬敬接过香袋。和尚又宣了一声“阿弥陀佛”,遂消失不见了。
向兴隆怔了一会儿,转身欲回房,脚下一绊,摔倒地上。爬起来一看,自己还躺在床上,原来是做了一个梦,可看手中,确确实实有一个小香袋。向兴隆愣了一会儿,把小香袋贴身收好,走出屋,遥遥对着青龙寺,拜了两拜,慎重说道:“今科若得高中,必募资重修青龙寺,以报答方丈的恩情。”
几日后,向兴隆带上一个书童,出发赴省府参加乡试,家人送出老远,殷殷嘱咐。向兴隆拜别家人,一步一步向远方走去,带着必中的信念,步伐是那么坚定。
可能是小香袋中所装平安符的原因,这一路,虽山高水远,有的地方荒无人烟,有的地方林深阴森,有时赶不上客栈,有时又遇不上人家,需露宿野外,却一路平平安安,既没有遇见豺狼虎豹,也没有碰上打劫的盗贼,无惊无险,顺利到了省城,找得一间客栈住下。
考试临近,向兴隆住在客栈,还抓紧时间温习四书五经。八月初九、十二、十五,八股文,公文、策问,三场考试下来,向兴隆因准备充分,加上身上佩戴的平安符让他心里宁静,发挥很好。但究竟能不能考中,向兴隆心中也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只好坐在客栈里闷闷地看书,等待放榜。
好不容易,等到放榜了。一大早,向兴隆就来到贡院前,站在等放榜的人群中。一直等到日上三竿,才见几个贡院衙役抱着榜单,提着浆糊桶,来到贡院外的影壁前,把榜单糊到墙上。考生们个个睁大了眼睛,找着自己的名字。向兴隆也和他们一样,瞪大眼睛,寻找“向兴隆”三个字,终于,在榜单中间,看见了自己的名字。向兴隆这才长舒了一口气,与身边考中的考生互道恭喜。
向兴隆考取举人了,这个喜讯早于向兴隆回到了家乡,家人走出老远迎接他。家里杀猪宰羊,开起了流水席,庆贺向家出了一个名人。
考取了举人,举家庆贺,但向兴隆没有忘记自己赴考前许的愿。他找到了父亲,又找了族中的长者,将小香袋拿出,讲了那晚的奇特的梦和自己要重修寺庙的心愿,族人都觉得这事稀奇,都认为能一帆风顺到省府,又一举考取功名,正是青龙寺的保佑,应该重修庙宇。但这时已是年末,家族商议,年内募捐,来年动工。
第二年,也就是嘉庆乙丑年,向氏家族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开始重修青龙寺。青龙寺原是一座小庙,向兴隆请工匠重新设计,扩大面积,前殿、正殿、偏殿,寺庙应该有的建筑,都设计出来了。设计图出来了,开始施工。青龙寺位于悬崖峭壁之上,下临清江,运送建筑材料十分不易。向兴隆亲自监工,和修建工人一起搬运材料;亲自把质量关,一个榫头,一个接卯,一匹梁,一根檩子,甚至一匹瓦,都丝毫不马虎。砌墙的大小不一的每一块石条,都精雕细琢。历时一年多,寺庙才完工。只见寺庙坐落于青龙之首,整个建筑群层层叠叠,既有恢弘壮观之气势,又有飞动轻快之灵韵。周围的参天古木,郁郁苍苍,更衬得寺庙宝像庄严古朴肃穆。
寺庙落成,按向兴隆的意思,还是沿用“青龙寺”的庙名,但庙中住持和乡邻都认为要更改寺庙名,住持和向氏族长一致认为,重修寺庙,乃是向兴隆首倡,向兴隆又是向氏家族到此地后的第一位举人,为了促使当地文脉昌达、文运兴隆,应该以“兴隆”为寺庙名。其他人都表示赞同,于是,寺庙就更名为“兴隆寺”。
开光安神、信徒敬香之日,是一个黄道吉日,凌晨,向氏家族与当地其他姓氏的乡邻一早就聚集到了寺庙前。“当—当—当”,寺庙里的钟声响起,轻缓,庄严,随之,响起了诵经声,接着,寺庙大门打开,身披袈裟,手执禅杖的住持走出来,向在场的众乡亲施礼,感谢乡亲们的鼎力相助。这时,当地乡绅献上“兴隆寺”匾额,几个双福双全的子弟自告奋勇,将匾额升上寺庙大门门额。
自此,这座寺庙晨钟暮鼓、香火鼎盛、香烟缭绕、香客如云,成为远近闻名的著名寺庙。有诗赞曰:“邻江而立危崖上,殿宇巍峨悬半天。古木森森钟鼓远,香烟杳杳客僧眠。”而该地也就因此庙而得名兴隆寺。
(资料搜集:冉思新 陈廷旺 故事撰写:邱晓平)(编辑李小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