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地名掌故94】业州镇“塘坊”的来历

01-09 10:31  

塘坊是业州镇的一个居民点,位于杨柳池村西部,距村民委员会驻地1千米。东临水井槽、南邻椿木槽、西靠落锅井、北连罗家坝村。

塘坊位于恩施建始两县的交界处,早前人户不多,都以农耕为生。从恩施境内进入建始县境,一路都是陡峭山路,坡陡路滑,山路难行,经过椿木槽、落锅井,到得此地,过往行人已是气喘吁吁,必稍事休息才能再继续前行。一般百姓走到这里,随便找块阴凉处的石头坐下,歇一歇脚,拿出随身携带的水、干粮,吃一点,喝一点,继续赶路;若带的水喝完了,走到乡民家中,讨口水喝,歇一歇,与乡民唠几句家常再赶路;何况乡民淳朴,即使家中没有人,你也可进去自己找点儿水喝,稍事休息再赶路。所以过往的普通行人并没有觉得不方便。

塘坊旧址

到了清朝,朝廷经常派官员下来巡视、督察。巡视的官员从州府恩施到建始,一般都要经过这里。到施南府巡视的一般都是文官,很少见武官,若是武官,骑着马,路途上并没有很辛苦,到这里歇息的也很少。而文官就不同了,文官坐轿,轿夫抬着官员,一路经过椿木槽、落锅井,轿夫疲累不堪,文官也在轿中颠得腰酸背痛,到得此地,必须歇息。按照大清律法,上官到地方巡视,地方官员必须到县界迎接。历任建始知县,都是带着衙役早早来到该地,寻一棵大树,在树阴下摆放茶桌、木椅,衙役在一边搭一个简易炉灶,烧水泡茶,等候巡查官员。每一次迎接巡视官员,知县都要带上衙役,带上一应物品,而该地距建始县城还有几十里山路,多有不便。

到了晚清,建始县又迎来了新一任知县,这个知县姓孙名垂丁。孙大人刚上任,就接到了施南府通知,知府将派员巡视,做好迎接准备。因孙大人刚到建始县,县丞就提醒大人,必须到建始恩施两县交界处迎接。按照惯例,孙知县带着县丞及一众衙役,带着茶桌木椅,茶具铜壶,早早赶到了该地。衙役们做着准备,孙大人就四处查看,见这里是一个山腰台地,小平坝中有一口池塘,塘虽不大,但塘水清澈。小平坝中零零星星散落着几户人家。孙大人在塘边踱着,远远看见一个乡民扛着锄头走来。乡民走近,见是一位官老爷,立马放下锄头,恭恭敬敬给孙大人行礼。孙大人对着乡民也微微点了点头。乡民行礼后,又扛着锄头远去了。孙大人也回到接待巡视官员的大树下,等候大人来到。

一会儿,巡视官员的轿子到了,这次来巡视的是一位七品官员,与孙大人同级,且在孙大人之后考取功名,孙大人还是前辈,但这位七品官是上司派来的,是代“天子巡猎”、考察“政事得失”,是“天子耳目之官、朝廷之心腹”,孙大人可不敢怠慢。见轿夫落轿,巡视官员从轿中出来,孙大人上前恭恭敬敬作了一个揖,来巡视的官员也恭敬的还了一揖。二人在大树下的茶桌旁分宾主坐下,衙役恭恭敬敬奉上茶,孙大人陪着巡视官员喝茶歇息。来巡视的官员歇够了,这才又坐进轿子,继续前行。孙大人吩咐衙役们将带来的一应物品收好,或背或扛,也随巡视大员前往县衙。

作为一县的最高官员,知县既要管理一县的民政治理、农耕救助,又要管审案断案、征讨盗贼;既要管理田赋杂税、征召兵伕,又要管理教育教化;甚至还要想办法开财源,增加赋税渠道,以保证衙门正常开支。事无巨细,都要亲力亲为,可以说,一个县的一揽子事务,都压在知县肩上。接待好巡视官员,更是不容忽视的事务。而派到地方巡视的官员又是一批接一批,孙大人上任之后,一年内,接待巡视官员就有了好几次,府里的、省里的,还有从此路过的官员。天晴还好,下雨下雪,该地又没有驿站店铺,又还要派专人端茶送水,不仅不方便,还耽误了政事处理。孙大人心想,一定要想个法子,既做好接待工作,又不必次次如此费事。

转眼,到了深秋,这段时间到来年开春,很少有下来巡视的官员。一天,孙大人带上县丞和师爷,专门来到这接待上级巡视官员的所在,仔细查看地形,觉得若在池塘边修一座房子,作为迎接官员的固定场所,应该是不错的。但这所房子,不能由县衙修;因为县衙修,是增加驿站,须得上级批准,且修了驿站,要派人主事,要增加杂役,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且一年只用几次,其余时间空置,也不划算。寻思半晌,孙大人把目光转到塘边的一大块平地上,问师爷这地是谁的,师爷翻了翻随身带来的文书,对孙大人说,是官地。

这地不是私人的,孙大人觉得这就好办了。他带着县丞、师爷,来到距池塘最近的一户人家,恰好这家的男人在家里。见几位官爷到自己家来,这家的大人小孩都直打哆嗦。孙大人一问,这家的主人姓张名光发,长年劳作,身体壮实,但从面相看,是一个精明的人。孙大人直接了断对他说:“给你一个发财的机会,你干不干?”一听是发财机会,张光发眼睛中顿时发出光来,连声说“干”。孙大人就把自己的打算对他说了,并告诉他,除了接待官员,其余的时间,他可以招徕顾客,还可以开一个铺子。张光发听了,面露难色,说自己没有资金经营。孙大人又对张光发说:“你把我的话听完。我给你几亩地,既不要你交税交赋,也不要你出伕服役,你一年到头只负责那几次官员接待。”张光发在心里划算了一下,觉得这个事搞得,于是就答应下来。

孙大人带着县丞、师爷,和张光发一起来到池塘边,县丞、师爷估算了一下池塘边的田土,估计有八亩出头。孙大人让师爷拿出官方地契文书,在土地所属者一栏,填上张光发的大名,又在地契上盖上鲜红的官府大印,孙大人又盖上自己的私人印章。孙大人将田契交给张光发,张光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揉揉眼,双手抖抖着接过这田契,眼泪都掉下来了。接着,孙大人又给了张光发一纸文书,是免他的赋税徭役的,也盖着官印和孙大人的私印。办好了这一切手续,孙大人又要张光发马上找人动工修店铺,以接待官员。并说三个月后来检查。

孙大人带着人走了,张光发不敢耽搁,马上找来了建房的工匠,按照孙大人的要求,绘好了图,按图施工。山里有的是木材,修建店铺,除了地基与盖的布瓦之外,建筑材料全是木材,木柱、木梁、木檩、木椽、木板壁、木窗户、木门,室内是木桌、木椅、木茶盘。但这房子与一般的店铺又不同,连三间,中间是一个大厅堂,迎门摆放着精工制作的八仙桌,一边一把太师椅,下方左右两边分别摆放着方茶几和太师椅,专门供过往官员喝茶聊天;厅堂左边是两间精致的客房,架子床、洗脸架、圆桌、茶盘、茶杯,一应俱全,供官员小憩;厅堂右边前面是一个铺面,卖盐、红糖、针头线脑等杂货,后面是烧茶水、做饭的炉灶。连三间正房的右边是一长溜厢房,除了张光发家自己住之外,还有几间小客房,供过往行人住宿。

不到三个月,房子修好了,房子内的陈设也到位了。三个月一到,孙大人果然带着县丞、师爷来检查了。孙大人房前屋后,屋里屋外,仔仔细细查看了一番,点头连声说不错。这时,县丞对孙大人说,这里既然是接待官员的地方,大人自然要起个名字,留下墨宝。孙大人思量了一下,说:“这里不能叫驿站,也不能叫客栈,也不能叫塘汛。我看这房子建在池塘边,既能歇息,又能住宿,还兼营杂货,就叫塘坊吧!”县丞和师爷也赞同。于是师爷磨好墨,铺开纸,孙大人提起大号狼毫,在纸上落下“塘坊”二字,只见笔画对称匀整,柔中又自带刚强,是典型的颜体风格。县丞、师爷连声夸赞。张光发等墨迹干后,把它端端正正贴在厅堂大门门楣上。

从此,无论是哪一级的朝廷官员从此经过,张光发的塘坊都全权负责接待事宜。张光发事事恭谨,小心侍候官员,来往的官员都非常满意。而张光发除了接待官员之外,还接待来往的客商,小杂货铺也越来越红火,张家很快兴旺起来。塘坊也就远近闻名了。

后来,人们就干脆称这里为塘坊。到了民国二十四年(1935),政府修建巴石公路(即209国道),民国二十五年(1936)7月,巴石公路竣工,从此,客商行人,政府官员都经巴石公路来往于恩施建始,再也不从塘坊经过。但塘坊这个古地名却一直沿用到了今天。(资料搜集:李秀斌  邱昌松  故事撰写:邱晓平)(编辑黎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