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地名掌故89】城南“石通洞”的传说

01-02 10:54  

古木萧萧洞口风,昔人曾此出樊笼。

崖前况有涓涓水,好涤尘襟去效翁。

这是宋代大诗人黄庭坚咏建始“石通洞”诗。石通洞位于建始县城南朝阳观山麓东头。该洞为红砂岩自然溶洞,南北贯通,形成东南、西北向两个洞口,而东端有一孔则直通山顶,宛如天窗,故称“石通洞”。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建始县志》载:“石通洞在朝阳观山下,大山中空,门当山麓,穹隆如屋。入门左旋而上,逶迤曲折,可容数百人。洞顶豁开,仰见天日。它洞沮洳(jùrù低湿)此独燥,它洞幽暗此独明。”故此洞又被称为“石洞通天”,是建始著名古八景之一。

石通洞洞身长83米,洞内开阔,南高北低,最宽处62米,最窄处18米,洞底距洞顶最高处20米,最低处也有12米,总面积约2600平方米,可容纳六七百人。洞呈穹窿状,其形如屋,洞壁呈朱丹色。从北洞口进入,洞底平坦、宽敞、干燥。因该洞前后贯通,故洞内光线明亮,空气流畅,盛夏清凉,寒冬温暖。左旋而上,南口渐高,上约十数米,依崖凿路,蜿蜒曲折,形如走廊;洞东豁开一孔,阳光射入,景色别致,“叠嶂嶙峋势蜿蜒,中通一窍透青天”(《石洞通天》刘珙徵)。北洞口崖顶上常年有涓涓细流滴落,在洞口前形成一个小圆水塘,塘水清澈,水底细沙粒粒可数。滴水叮咚,如珠落玉盘,清脆悦耳;如棰击扬琴,轻快活泼。清咸丰年间任建始县训导的郑本勋曾赋诗赞誉:“一窍通天势蜿蜒,分砂漏石响涓涓。何当净洗琵琶耳,局步闲听胜管弦。”北洞口前视野开阔,眺望广润河碧水滔滔;南洞口前为梭头形山湾,峭壁如切,东西南三面山上及石通洞顶外,茂林修竹,绿草如茵,环境优美,景色宜人。

自古以来,石通洞就以其独特的形貌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成为建始的游览胜地,吸引了无数的文人雅士、僧道宿儒。宋代大诗人黄庭坚被贬涪州,其弟任巫山县令,黄庭坚前去探望,回涪州时取道建始,因此到此洞游览。他登上萧萧古木遮蔽的石通洞口,俯视朝阳观山下优美的田园风光,陶醉于眼前的美景,心生感慨,在石通洞石壁上镌刻下“涪翁”二字并题写了前所引之诗。又据清同治五年(1866)版《建始县志》记载:“石通洞,在天池寺山下,相传玉峰禅师仙迹。”玉峰禅师是明朝人,万历年间,禅师自四川峨嵋山来到建始,拄杖进入石通洞,在此洞修行炼丹,居住数年。时至今日,县城还流传着禅师在石通洞修行炼丹的传说故事。

话说一个秋日,玉峰禅师正在石通洞中炼丹,忙碌间,瞥见一樵夫正从洞口路过。禅师见樵夫愁眉苦脸,心事重重,便放下手中的事,走出洞口,向樵夫打招呼,樵夫见了禅师,虽愁眉不展,仍忙拱手行礼。禅师问樵夫为何愁眉苦脸,樵夫初不肯开口,禅师一再询问,樵夫就红了眼圈,流下了眼泪。原来,樵夫的母亲得了重病,卧床不起,眼见拖不了几天。樵夫家一贫如洗,连老母亲的棺材都无钱置办。万般无奈,樵夫只好把病重的老母亲独自留在家中,上山砍柴,想挑到县城卖了给老母亲置办一口薄棺木。玉峰禅师听了,叹息了一声,说:“靠砍柴卖,哪得需要多少柴?需要多长时间啊?”听了禅师的话,樵夫更是泪如雨下。禅师沉吟了一会儿,问樵夫:“你为母亲办后事,需要多少银钱?”樵夫开口说:“三两白银足够了。”玉峰禅师便叫樵夫去洞外找一块约三两重的石头,说要帮他用石头炼银子。樵夫将信将疑,在洞外找了一块三两左右的小石头交给了禅师。禅师掂了掂石头的分量,对樵夫说:“你是一个实诚的人。”遂将小石头放入炼丹炉中,一会儿,小石头炼成了白花花的银子,禅师将这银子交到了樵夫手中。樵夫千恩万谢,禅师催樵夫赶快回家。樵夫回到家,正值老母亲断气,他便用这三两白银给老母亲办了丧事。后来,这件事传开了,有一个贪心汉子也来到石通洞,一进洞,那汉子就给禅师跪下了,一把鼻涕一把泪,诉说自己父母重病,妻儿无食,恳求玉峰禅师给自己解决困难,玉峰禅师也让他去找块石头来。汉子赶忙走出洞,在洞外七挑八选,选了一块自己抱着都吃力的大石头,抱进洞交给禅师炼银。禅师没有说什么,只微微一笑,投石入炉,可炼来炼去,石头始终是石头,没有变成白银。汉子问其缘故,玉峰禅师一字一顿地说:“为人不讲诚信,神仙也帮不了忙!”汉子闻言,只好悻悻而去。

自宋代黄庭坚题诗石通洞壁留下墨宝之后,数百年来,到建始任职的官员和建始本地的文士,游览石通洞,莫不赋诗于壁留念。现所能见的历代文人吟咏石通洞的诗词就有五十余首,石通洞成为建始古八景中留下诗词墨宝最多的胜景,这些诗词,为“石通洞”之洞名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更为建始的地名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石通洞不仅是一处名人游览过的历史名胜,还是一处有纪念意义的抗战遗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8年秋湖北省会武汉沦陷,省政府西迁恩施,省水警总队驻在建始城区,总队长蔡孟坚请工于洞旁峭壁上镌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八个大字,意在号召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抗击外寇。因石通洞下临朝阳观十景之一的“狮滩夜吼”,湖北省临时参议会议长、湖北省建设厅厅长、“湖北三杰”之一的石瑛在北洞口东侧的崖壁上题刻“醒狮洞”三个颜体大字,阴刻蓝染,清晰醒目,意在唤醒国民,抛掉幻想,望中华这只睡狮猛醒,击败日寇。而建始县境民众,正如醒狮雄起,以各种方式投入抗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故石通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又被称为“醒狮洞”。

石通洞因其美丽风景和历史文化底蕴,1987年被建始县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恩施州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第一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石洞通天”也被《中国名胜词典》录入。 (资料搜集:朱宪梅  汪启宏   故事撰写:邱晓平)(编辑黎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