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坪乡申酉坪村村民委员会的驻地申酉坪,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山间平坝,平均海拔1000公尺,总面积1.1平方公里。坝中间,有一条名叫马家沟的小河,由北向南流至熊洞后变为伏流河。
熊洞消水速度极慢,每年春夏之季,由于雨日多、雨量大、雨势猛,往往造成山洪暴发,致使申酉坪十年十淹,而且一淹就是十天半月。山洪暴发时,四面山上的浮土、枯枝烂叶全部被水冲到山下坪里淤积,使该地形成一个山间沼泽地,地上遍生水蓼、水灯草、青蒿等耐渍湿地植物,因此,该地原名烂泥坝。
据资料载:早在清朝嘉庆年以前,申酉坪就有人居住。所住居民均系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后,从江西、安徽、湖南、江汉平原等地迁徒而来。以田姓、王姓为主,还有黄、李等姓。
申酉坪这个地方虽然地处深山,但在古时候川东、鄂西的交通体系中,从红岩、高坪等地到龙坪、巴东都必须经过石门河到岔口子、经申酉坪至小垭子才能到龙潭坪或巴东,同时也是建始东乡到巫山的必经之地。因此自清朝嘉庆年以后,随着川盐济楚和商贸活动的发展,这里就逐渐繁荣起来,至道光年间,便形成了有一定规模、服务功能比较齐全的乡间市肆。据资料介绍:清嘉庆元年(1796年),该地仅开一处粮铺,至道光元年(1821年)仅粮铺就发展到十几处,且驿站、饭店、商铺、打铁的、钉马掌的……一应俱全。
据史料载:清道光丙申年(1836年)八月,申酉坪雨日达半月之久,山洪暴发,使该地遭受罕见的特大洪灾。洪水一月有余才慢慢消落。原本呈现为山间埫地的地形,淤泥竟厚达一丈有余,埫地变为了平坝。次年(丁酉年),由于上年洪灾从山上冲下的泥土、枯枝烂叶,经堆沤发酵,变为上好的农家肥,使坪中土地肥沃,庄稼长势特好,喜获特大丰收。人们虽然在丙申年遭受洪灾之害,但却在丁酉年得到丰收的补偿,加上淹水泥沙沉积,原烂泥坝变成了一马平川的肥沃良田,人们认为,这是该地由多灾多难之地变为安居乐业之所的转折点,于是就从丙申年号中取出一个“申”字,从丁酉年号中取出一个“酉”字,组合成“申酉”,替换了“烂泥坝”的地名。自此,“申酉坪”这个地名就沿用至今。
申酉坪后来水患变少,人们能够春种秋收,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传说。
相传,清嘉庆元年最早在申酉开设粮铺的田家,考虑到申酉这个地方连年遭受水灾,十户有九户食不裹腹,穷困贫寒,过往客商也多是肩挑背磨的背伕走卒,他狠不下心去盘剥乡邻和来往行客,宁愿自己少赚点钱。于是就将卖粮的量具——升子,由当时普遍采用的每升装三碗粮、改为每升装四碗粮的大升子,价钱却只按三碗粮收取。他的这一善举,一传十,十传百,方圆数十里地的人都到申酉坪来买粮,顿时生意红火起来,而且还带动该地各种商贸行业迅速发展。尤其是过往客商盛赞申酉人善良、有良心的口碑,竟被当方土地禀报天庭。天帝听说,大为嘉许,并询问该地有何需要改善的大事,土地就将熊洞消水速度慢,造成该地水患严重的事回禀,天帝听后,即令龙王务必派员速去申酉坪将熊洞疏通,不得再有水患危害当地百姓。龙王得令,当即选派能员下到申酉坪,不仅将熊洞打通,而且将马家沟河也进行了疏浚。从此,山洪进入马家沟河后,即可迅速从熊洞流出,平坝中很少再遭受水患。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领导这里的人民,对马家沟河进行了彻底的治理,使马家沟河由害河变成了灌溉申酉坪千顷良田的利河。(资料搜集:张绪清 黄继波 张绍国 故事撰写:戴凤庭)(编辑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