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初年,朱姓先民为避水患,从荆州府西迁,来到施南府建始县凉水埠的一个山湾,见这里山明水活,槽湾相连,前人耕种过的土地虽已荒芜,但也易于复垦,适于居住,于是他们就在此地定居下来。
朱姓族人定居于此之后,即挽草为界、报垦置业。在族长和其夫人吕氏的带领下,合族人披星戴月,不辞辛劳,垦荒置禾,引水灌田,春种秋收,很快便发达起来,不仅人丁兴旺,而且粮满仓,畜满圈,富甲一方,成为凉水埠的望族大户。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在朱氏族人意气风发、宏图待展之际,不想,老族长也许是操劳过度,竟一病不起,撒手西去。经合族人推选,掌族的千斤重担竟落在了吕氏夫人的肩头。
这吕氏夫人虽是女流,却也巾帼不让须眉。她不仅长于相夫教子,料理家务,而且待人以诚;不仅有知人善任的本领,对族人还关怀备至,尤其对族中老者和贫者更是关怀有加,因此深得族人拥戴。
这吕氏夫人在料理族务之余,为完成丈夫建造宅院的遗愿,即聘请了当地最有名气的木匠师傅担任掌墨师(即总理技术工作的师傅),又由掌墨师延请匠师48人,择吉开山破土,动起工来。从房屋的设计、材料的采选,到建筑施工,她都是事无巨细,亲自过问。
她对工匠一方面严格要求质量,另一方面在生活上则是尽力给予照顾。除每天一日三餐必亲自检视,让工匠吃饱吃好外,还每半月打一次牙祭(土家语,即加餐吃肉),每一个月吃一次鸡鱼。为此,工匠们舍得出力,在质量上也是精益求精,进度较同等工程更是快得多。尽管工程浩大,总共只用了一年零八个月即全部竣工。宅院不仅建造得古朴大方,而且壮丽庄严,成为当地屈指可数的大宅院。由于这宅院规模宏大,是三进、四天井、两亭子的庄园式宅院,为此当地人就称其为“三进屋”,且慢慢的,这“三进屋”也就成为该地的地名。
说起这“三进屋”,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有趣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
修三进屋是朱家吕氏夫人全权总理的。据传,她为使工匠们能更好地为她干活,给工匠们每半月一次小宴,每一个月一次大宴,而且大宴必吃鸡鱼。但奇怪的是,工匠们从未吃到过鸡腿,为此,工匠们颇有微词。上梁的这天,掌墨师与几个主要匠师暗中商量,决定在中柱(即顶梁柱)的安放上做文章,将正厅中柱倒转安放。据说,这样就会使主人住进此房后,家境每况愈下,一日不如一日。
竣工的这天晚上,按当地习俗,不管是大户人家还是普通小户百姓,都必须办谢师宴,并整酒招待乡邻戚友。当然朱家更是大排筵席,盛情款待工匠和贺客。宴毕,当掌墨师告辞时,吕氏夫人连忙吩咐仆人,将早就备好的皮篓担子挑出相送,说是给师傅娘子送的一点小礼物,众人都不知皮篓中装的是何物。
到了掌墨师家中,仆人放下担子,请出师傅娘子,打开皮篓,原来是一担腌制好了的鸡腿。这时,掌墨师才如梦初醒,明白了为什么工匠们打牙祭吃鸡肉未吃到鸡腿的原因。
他看着满满两皮篓鸡腿,心里怪不是滋味,他只恨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且做出了有悖班门艺德的事情。他思量了一会儿,就拿上师傅传给他的小斧头回到了朱家。他一进门,烟不抽,茶不喝,二话未说,就要吕氏夫人派仆人抓了一只大雄鸡给他。他用手指甲将鸡冠掐破,殷红的鸡血滴了出来,他用左手握住鸡腿,右手握住鸡冠,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边用捏住的鸡冠在正厅两根中柱上画起符篆来。符篆画好后,又拿起小斧头在中柱上轻敲几下,口中则朗声唱诵到:
天地开展,日吉时良,
祖师降临,大吉大昌。
请起土匠,打起屋场,
请起木匠,修起华堂。
万寿山中采巨木,
千秋岭上伐栋梁。
鲁班祖师施大法,
保他朱家代代发。
正也发,倒也发,
千秋万代发!发!发!
诵毕,又用小斧头在两根中柱上各轻敲了几下,这才向吕氏夫人抱拳拱手而去。在场的人都不明所以,都以为是掌墨师必做的功课。
后来,三进屋的正厅中柱是倒立着的事,不知怎么竟被人知道,慢慢传开了。但人们对掌墨师和工匠们的做法,也没有过多的责怪,而对吕氏夫人,则更是敬佩有加。
(资料搜集:向吉凡、黄继波、张绍国 故事撰写:戴凤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