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地名掌故74】琵琶地的传说

12-07 09:07  

琵琶地,位于业州镇朝阳街以南600米处的原县植物油厂南侧,是马栏溪村的一个居民点。

此地为马栏溪河水冲刷而成的、48个湾道中的一个湾道。这48个湾道均为圆形地坝,形似八卦,故人称四十八个“太极图”。这里是第一个湾道,所以人们称它为第一“太极图”。

此处四面环山,古木苍天,藤蔓交织,植被葱浓,鸟语花香,加上清澄的溪水潺潺流淌,碧波荡漾,游鱼戏逗,真是风光如画。相传,这里曾居住一位貌似芙蓉、堪称天姿国色的狐仙姑,芳名小翠。每到夜深人静之时,她便在此弹奏心爱的小琵琶。其旋律清脆优扬,划破沉寂的夜空,向四周传去。

如今的琶琶地一角

离此不远处,住有一户秦姓人家。家里有个儿子,名叫秦勤,龄十八,眉清目秀,且为人忠厚好学,已是一名秀才,堪称品貌俱佳。这年夏末秋初,因天气闷热烦燥,秦勤连续几夜总不能安眠,他屡闻从湾里传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琵琶声,颇生诧异。于是一晚午夜,便循声向湾里走去。来到湾中,只见一位少女,在皎洁的月光下,坐在河边的垂柳下弹奏琵琶。夜风轻拂,那少女的披肩长发,随风飘摇,那马栏溪水,叮咚流淌,似乎在为少女弹琴伴奏。秦勤目睹美女抚琴、耳闻天籁之音,这如诗如画的场景,令他陶醉、令他痴迷,令他实在不忍离去。然而,他是一个读书人,为免人言“男女授受不亲”,转身欲走。刹那间,却听那姑娘喊道:“公子,别走!如此良宵,既来之,何不相伴玩耍一会儿。”秦勤本就不忍离去,且怜她孤身一人,也就顺势留了下来。皎皎月光之下,俩人互致了问候,方才交谈起来。彼此互诉己情、互诉衷肠、互生好感、两情相悦,只嫌相见恨晚。此后俩人夜夜幽会,情深似海,并向天发誓,定要结为终身伴侣。谁知好景不长,小翠的母亲老狐仙从天山拜师归来,坚决不同意她俩的婚事。为了割麻断索,老狐仙决定迁居安徽黄山。虽经小翠苦苦衷求,可老狐仙执意不从,并严词斥责小翠:“若不跟我走,我定将秦勤处死。”小翠听罢,只好痛哭流涕地说:“母亲,孩儿依你的就是,可千万不要伤害秦郎!”

临行前夜,经老狐仙许可,小翠与秦勤相会告别,俩人一见,紧紧拥抱,泣声哽咽,泪如泉涌,并再次对天立下誓言:“身虽隔天涯,两心永相连,谁个变了卦,五雷分尸身。”接着小翠捧起自己心爱的小琵琶赠给了秦勤,并握着秦勤的手,久久不肯松开。

秦勤悲痛欲绝,踉跄着回到家里,水不进,饭不吃,成天抱着小琵琶,两眼发呆,口呼小翠。其父母不知就里,心急如焚,只好请了几位郎中予以医治。然而,由于秦勤患的是心病,所以药吃了不少,就是毫无效果。如此拖了将近一月,秦勤已是体成枯槁,面如金纸,气若游丝,奄奄一息。一天夜里,秦勤自知就要离开人世,弥留之际,便断断续续对双亲说道:“感谢二老养育之恩,孩儿快要走了。今生无法报答二老的春晖大恩,唯有来生再来补报。我死后,请二老节哀,并烦请二老,务必将我葬在河湾里第一个‘太极图’中,盖棺时,一定要将那把我心爱的小琵琶放置在我的心窝上。”言罢气绝。

秦勤死后,父母按其要求将其安葬。葬后的“头七”(即葬后第一个第七天)夜晚,恰是8月15日中秋节。是夜月光皎洁,金风散发着芳芬的桂香。正在赏月的人们,一边品尝着月饼,一边观看银盆似的皓月。忽见从烟墩山顶飘来一团鹅毛般的白云,瞬间飞落到秦勤的坟头,并闪射出一道耀眼的金光,把整个河湾照耀得五彩缤纷,接着一曲欢快、轻柔的琵琶曲《洞房花烛夜》在湾内响起,随着夜风飘向马栏溪48湾,飘向建始古城。使是夜赏月的人们如聆仙乐。

第二天清晨,马栏溪、草纸街乃至整个县城的人,纷纷来到马栏溪48湾道的第一个弯道,只见埋葬秦勤的那块墓地,其形竟变成了琵琶状,隆起在河湾中。从此以后,人们便称此地为“琵琶地”,并留传下来这凄美的爱情故事。(资料来源:余耀先《建始地名趣谈》手稿  故事撰写:戴凤庭)(编辑黎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