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刀班在行动】攻坚路上,永不“卷刀”

11-22 15:22  

特约记者申万萍 通讯员岳兴荣 粟美玲

初冬,建始迎来了第一场雪。平均海拔1560米的雪岩顶村更是大雪纷飞,这家和那家的场坝里,一堆堆积雪就静静地铺陈着。孩子们忙着上学,大人们忙着搞贝母和青脆李冬季管理,堆雪人,打雪仗的快乐趣事儿,恐怕要等到过年了。

精准扶贫号角吹响,雪岩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2公里村级循环路,如玉带缠绕着雪岩顶村,旅游接待中心功能完备。家家通公路,户户有产业,网络全覆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整村脱贫,特色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农家乐发展得如火如荼……

尖刀班长彭琤坦言,长江航务管理局驻村工作队见证了雪岩顶的崛起!

知农业懂农村爱农民

2017年12月8日,雪岩顶村民送走了长江航务管理局第一批驻村工作队,又迎来了第二批驻村工作队的四张新面孔。工作队长、尖刀班长兼驻村第一书记彭琤和他的3位战友踏上了这块热土。

长江涪陵航道处副处长、四十四岁的彭琤,接到驻村的通知,通过网络和报刊,彭琤了解过第一批驻村工作队的艰辛和业绩。他对偏远的雪岩顶陌生而又向往,对驻村充满忐忑和期待。

他说,只要有“一声令下三军随”的觉悟,就会有克服困难的淡定,就有打响攻坚战的决心。

彭琤和他的队友们一来到雪岩顶村,仿佛有根亲情线系住了村民的心,一下子就与工作靠得那么近。三名村干部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惊讶,相互伸出友谊之手。组建尖刀班,结成奔小康“联盟”,7名尖刀班成员之间有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

从省城的大机关到偏远高寒的雪岩顶,生活与工作的角色转换,绝非一件易事。尤其是吃住在村,一切变得简单朴实。彭琤一直说,从到村里的那一刻起,村民和三名村干部就十分欢迎我们,让我们在这里的生活感到温暖。村书记李贤江是十分能干和有奉献精神的人。我们工作队很幸运地可以遇上他,跟他分享很多事情。我可以说,最重要的,他是个办实事的人,我们在他身上获益良多。李贤江有三个孩子,女儿上高中,一对双胞胎儿子才7岁多,家里一切都交给老婆。“你放心工作,家里有我。”妻子的这句话让李贤江吃了定心丸。工作起来就忘记了家里还有两个“调皮”货。

村里的老高中生金启然说,尖刀班与村民的关系不像是干群关系,更像是经常往来的亲戚。

村书记李贤江这样给工作队员画像:彭琤是一位内向稳重的队长,来自三峡通航管理局的高级经济师刘江波,书生意气,村民称他为“江博士”,来自长航公安系统的汪炀就像一位外向开朗的侠客,豪气爽直,小青年王俊松承担“杂七杂八的琐事”,大家称他为“大管家。”

彭琤回忆,在2018年元月5号,那是一个雨雪天气,工作队与村书记李贤江一起到农户家走访。结了冰的路面溜溜滑滑,在一个急弯处,车子打滑倒退了30多米,车上的5个人都吓出一身冷汗。彭琤和汪炀都是平生第一次见识这种冰雪路面。“搞不好了,雪岩顶还没奔小康就死在扶贫路上。”风趣诙谐的汪炀虽担惊受怕,嘴里还说得很轻松。

“从那个时候起,我们就跟李贤江结成了生死之交,比兄弟还亲。”彭琤深有感触地说。

尖刀班里的两名女“战友”妇女主任余一芳,20岁的后备干部高敏,更是克服种种困难默默奉献。

彭书记说他很乐意和队友们一起进步,而且他总是善于用快乐和积极进取的态度去感染队员。他的工作态度和对村民的亲和力,都是队友学习的榜样。年轻的王俊松说:“我会将彭队长的农村工作经验复制过来,以快乐的态度去享受驻村。驻村帮扶虽是一件艰巨的事,但能赢得村民的信任认可,就很开心了。”

从繁华的城市到偏远的农村,从舒适的办公室到田间地头,做知农业、懂农村、爱农民的驻村工作队,他们做到了。

知热点抓重点补弱点

“若以小利计,何必披征衣?”这是组建尖刀班时,7名成员立下的誓言。

尖刀班班长彭琤介绍,知热点抓重点补弱点才能达到帮扶的目的。

入户走访结束后,第一件事就是制定发展规划。短期为贝母(350余亩)、烟叶(268亩)为主,成立顶皓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入社的村民有94户。中期为青脆李为主,长期以乡村旅游为主,引进恩施福康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前期投资600多万元。2018年,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县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发展青脆李500亩。

3组村民魏明双在顶皓专业合作社务工,收入超过2.5万元。安置小区的村民在专业合作社务工,20元/小时,76岁的谭先高老人10月份在专业合作社除草等零工,当月领了1700多元的工资。“如今,只要舍得干,就能在家门口挣钱,哪像以前有力无处使哟。”老人数着新哗哗的票子高兴地说。

尖刀班,本是最有扶贫情怀最有血性豪情的一个集体,他们都是铁血男儿,甘愿舍小家顾“大家”,用为民办实事的点点滴滴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雪岩顶。在他们眼中,脱贫攻坚比家重要。

一直以来,公路是制约雪岩顶村发展的瓶颈。村书记李贤江指着干净整洁的村组公路介绍,以前,唯一的一段不足一公路的毛公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的,到处坑坑洼洼,摩托车骑不稳,四个轮子的更莫想通过。那时,卖个猪都得几个人抬着出山,农副产品更是无法变现。村民自嘲地说:“猪坐轿子好享福哦,人就是造孽哒哟。”公路,曾是雪岩顶祖辈的梦想。

富口袋富脑袋富后代

推动班子变强、村子变靓、群众变富是两批工作队的目标。他们把“脱贫攻坚啃硬骨头”视为责任与动力。

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是尖刀班成员最朴素的宣言!

彭琤说,他到雪岩顶村认识的第一户人家就是1组76岁的李汝香老人。她是新中国首届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不幸的是,老人家的儿子6岁时因患脑膜炎留下严重智障和肢体残疾,今年54岁了,生活不能自理,全靠老人一边种地一边要照顾残疾儿子。近几年,享受精准扶贫政策,她住进了新房子,享受了养老金、低保政策,儿子坐上了轮椅,老人心存感激。今年7月,老人在家做饭时摔倒需要住医院,老人说什么也不肯,一怕给政府和尖刀班添麻烦,二是放心不下她那智障的老儿子。大家好说歹说,老人就是不上车。彭琤看出了老人的心思,扶着老人说:“您放心,我们尖刀班轮流换班来照顾您的儿子。”

“怎么能麻烦你们呢,我没事。”老人十分固执。

彭书记和刘江波硬把老人扶上了车,送到了医院。

尖刀班轮流换班照顾老人的儿子,为一个54岁的非亲非故的人接屎接尿,端茶喂饭,太为难几个大男人了。

大家都说,这件事我们自己把自己感动了,乡、县民政干部被感动了,终于将李汝香母子俩纳入五保户,送到福利院集中供养。老人康复后,尖刀班直接将老人送到福利院,母子俩见面抱头痛哭。老人说,她那智障儿子54岁了才第一次离开她这个母亲10多天。老人大声哭喊着说:“扶贫的同志对我们就像亲人,尖刀班好啊!”在场的人无不感动得落泪。

尖刀班还十分重视党建促脱贫,全村27个党员,在外务工的7个,3个老党员,定期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利用每月的支部主题党日,让党员同志亮成绩,晒问题。村里的党员们真正起到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向克斌以发展烟叶、高山蔬菜为主,年收入超过10万元,并带动党员在基地务工。突出党建引领,创建不忘初心、紧跟核心、为了民心的“三心”党支部。

昔日雁南飞,今朝凤还巢。老企业家刘吉友返乡创业带动村民致富的事,得到村民的广泛赞誉。上世纪90年代,刘吉友外出创业,依靠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精神,当上了老板。2016年,雪岩顶水电路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刘总回乡投资发展旅游业,目前投资已达700多万元。在他的带动下,3名外出创业的老乡也回来了,20多名村民在刘总的企业务工,在刘总的带动下,5户村民办起了农家乐,2018年,农家乐试营业。

带走的是贫瘠,留下的是生机,彭书记欣慰地告诉我们,受惠于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长航局的大力帮扶,2020年雪岩顶村将与全国同步小康。这是一个让长航局两批“扶贫大使”希望的结局,三年筚路蓝缕,曙光已现;富口袋富脑袋富后代,雪岩顶圆梦可期!(编辑黎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