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史建章,深情眷恋这片红土地

10-24 10:44  

记者刘波 通讯员宋文轩 刘磊

“现在国家的政策这么好,我们老区人民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电通通信,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可我要说的是现在什么都通了,就是我们的思想还不够通,我们一定要发扬老区人民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争取早日脱贫奔小康!”10月18日,在建始县官店镇金家湾村1组贫困老婆婆周清香的院坝里,一位戴着墨镜、佩戴党徽、双目失明的老人一边熟练帮着撕玉米棒子,一边与乡亲拉家常,话语是那样朴素,在场乡亲直点头。

高寒偏远的建始县官店镇,曾是贺龙元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眼前这位73岁的老人,从小就生活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耳濡目染,一颗红心永向党,毅然从军报效祖国。军旅生涯中,不幸因公双目失明。然而,他心中那一盏灯火却更加明亮,这盏灯就是他的党性和对家乡红土地的深深眷恋。他就是为报效国家双目失明的军人史建章,紧跟党走有着50年党龄的党员史建章,更是不忘初心为民办事的好人史建章。

“乡亲们帮助我的,远远大于我帮助乡亲们的!”

“乡亲们帮助我的,远远大于我帮助乡亲们的!”这是采访中史建章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官店镇的伍家河在群山间流淌,环绕着官店镇一个名叫茨竹湾的村子。1946年,史建章出生在这个静美的村子。

1964年,史建章凭借过硬的身体和政治条件光荣入伍,成为一名在西北大漠服役的工程兵。在部队,他几乎放弃了所有休息时间,倾力工作,很快便升为副班长。

1967年5月,部队转战广东某海岛修建军事设施。午休时,史建章扛着变钝的钢钎走到锻造处,想请锻造兵打磨打磨。同班的唐彦芝扛着铁锹也赶过来了,看见锻造兵忙得团团转,便自己动手捶打起来。不幸发生了,一颗铁屑飞来,如子弹般射进史建章的右眼……

1975年7月,部队转至湖南。史建章带领战友排查预留物资,发现两盒过期雷管,决定引爆销毁。悲剧再次发生了。一声巨响,点引线的史建章淹没在爆炸的浓烟中,胸部以上体无完肤,在医院昏迷达一周。这次,他失去了左眼。

第二次负伤失去左眼后,他不适合留在工程部队了。部队领导提了两个想法:第一,在武汉荣誉军人院疗养;第二,回户籍县疗养。

他回答说:“留在部队,给战友添麻烦,既然是大山养育了我,我请求组织,让我回到家乡!”

1976年,部队尊重他的选择,按月按标准保障他在家乡的生活开支。

“我回来给你们添麻烦了!”从部队回到家乡的那天,乡亲们早早等候在村头,锣鼓喧天地迎接他们心中的军旅英雄,这一幕至今让史建章老人心存感激。

刚回到家乡时,乡亲们怕他寂寞,下雨天或晚上总是常常来到他家里,陪他聊天,拉家常,打发时光。

乡亲们家里做了好吃的,或是杀年猪,总是来接他去吃“转转饭”,崎岖的山路上,总能看见村里的老人或小孩牵着他的手,一步一步前行。

乡亲们清楚史建章家里人口多又缺劳力,烧柴成问题,便轮流主动帮他家打柴,有时将自家的干柴一捆捆背到他家里。

史建章清楚地记得,1989年,贫困乡亲龚德驰结婚后,家里备的干柴没用完,自己和新婚妻子从四五里远的山里,冒着大雪一捆捆把柴背到他家里来。

感人一幕幕历历在目。

“是乡亲们帮助我,给了我莫大生活勇气!”“乡亲们帮助我的,总比我帮助他们的多!”史建章老人话语略先激动。

 10万根烟绳“搓”出乡亲脱贫路

他是一盏灯火,照亮周边,却照不见自己。

“我能乡亲们做点什么呢?”刚回来不久,史建章就常常这样问自己。

山里人种包谷、烟叶,秋收时,他主动找上门,帮忙撕包谷壳、搓烟绳、打背篓系、锯柴,从来不收分文。

打背篓系是个细活,他看不见,只能用手摸,锋利的竹刀、篾片在他手上划出了一道道口子。

“看都看不到,做这些图个什么?”妻子心疼他,经常“埋怨”。“帮大伙儿织条背篓系,我心里踏实。”

帮乡亲们推石磨是史建章练就的又一绝活。那个年代,没有电(直到上世纪90年代,乡亲才知道电灯的样子),都是用石磨粉碎谷物。推磨真是一个适合他的活儿,要力气,动作单一。驾轻就熟后,他竟要求左右邻居都把玉米土豆送来,他帮忙磨。邻居们哪敢劳烦这个盲人英雄呢?最终却也没有拗过他。

“一定要为乡亲们做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史建章寻思琢磨着。

责任田刚分下户时,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靠种烟。烟叶在当地被称为“黄金叶”。烟叶成熟需要用烟绳吊起晾干,那时全凭山上的棕树叶来搓烟绳。加之搓烟绳费时又费劳力,烟绳多少取决种烟多少。

自己“闲”着反正没事做,正好可以帮上乡里乡亲大忙。史建章拿定主义,苦练技术,很快就掌握了搓烟绳的窍门。

“你们多种烟,烟绳包在我身上!”回忆起当年史建章帮搓烟绳的事,该镇鱼精坝村6组村民龚德林、龚德驰两兄弟至今记忆犹新。

他们的父亲1984年病逝,一贫如洗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第二年春,史建章主动找上门。当年在他的鼓励下,兄弟俩种烟3亩,卖了1000多元钱。后来,史建章帮他们搓烟绳越搓越多,兄弟俩种烟越种越多,短短两三年时间就摆脱贫困,都娶上媳妇,成了家。

在以后长达15年的时间里,史建章成了大忙人,常年奔波在周边5、6两个组的50多户乡亲家里,搓完了东家的烟绳又赶西家,搓完了这个村民小组的烟绳又赶往下一个村民小组,每年搓4米一根的烟绳不下7000条,总计超过10万条。

史建章搓得手上长满厚茧,烟绳越搓越多,越搓越长,乡亲们烟越种越多,家家户户靠种烟相继摆脱贫困,“搓”出了一条乡亲脱贫路。

“史老当初上心为我们搓烟绳,如今我们再不努力多种烟多种药材发家致富,那还像话啊!”乡亲们异口同声地评价说。

一人相帮,全家上阵

“一定要节约用水!这是史爷爷和陈奶奶为我们掏钱买的水管子!”采访时,金家湾村2组村民民陈明政对家里的小孩说。

村民说的史爷爷就是史建章,陈奶奶叫陈秀珍,是史建章相依为伴的好妻子。

“我这一生最应该感谢上苍的是找到了一位好伴侣。”面对很多荣誉他从不刻意提及炫耀。

史建章的妻子,是上天给他坎坷人生最大的补偿。

在部队双目失明后,为不连累教书的妻子,史建章主动提出离婚,遭到妻子坚决反对;一次次帮乡里乡亲,妻子默默支持。

“秀珍,跟你商量件事,出点钱,给乡亲们把水接通!”“我也凑点份子钱!”今年初,史建章跟老伴商量,得到的是满口应答。

一管清水进农家。在老伴陈秀珍的支持下,史建章积极争取镇水管站等部门支持,自来水管有了眉目,但一盘算,还是不够,老伴二话没说,自己从教师退休工资中取出1900元,到集镇上购买了800米水管子拉了回来,最终让现居住的金家湾村1、2、4组村民全吃上了自来水。

史建章原居住地鱼精坝村6组极为偏远,地处两县三镇交界的边角地区,山大人稀,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脸朝黄土背朝天,打杵子、背篓子不离身,卖猪要座轿子(用人工抬),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发誓打通村民出山路。  

“秀珍,我想出点资金把这两个组的路修通,行不?”“好啊!我全力支持你!”1999年,为了修通当时居住的鱼精坝村5、6两个村民小组的出山路,史建章试探着跟老伴商量,得到了老伴的全力支持。

有了老伴的支持,在召开的群众大会上,史建章底气十足。考虑到乡里乡亲没什么收入来源,有心无力,史建章当场拍板表态:“就是砸锅卖铁、拆屋卖瓦,也要把路修通。我一个人出钱,乡亲们出力!”当场,参会的乡邻炸开了锅:“他的工资也不高啊!又要家用,再说,怎么能让他出钱修路呢!”

开完群众会,史建章一回家就向妻子传达了“会议精神”。

“打算捐多少呢?”“我的伤残抚恤金、护理费加工资一个季度1000元,全捐了!”“好啊!估计还不够吧?”有了妻子的鼎力支持,修路这件事在史建章心中有了底。

当时,史建章掏出150元来买爆破品,买修路施工用具,在“轰隆隆”的炮声中,修路开始了。

开工那天,他摸索着来到施工现场,大家都要他回家休息,他笑着说:“我是工程兵,这是我的老本行啊!我虽看不见出不了蛮力,也让我献点智慧嘛!”

镐磨短了,路修长了。公路在一天天向前延伸着,史建章心情越来越变得沉重。

“我在想,你捐得这点钱估计远远不够吧?”知夫莫于妻,老伴秀珍试探问道。

在修路进入关键时刻,老伴秀珍拿出教书多年从牙齿缝中积攒的3000元钱递到史建章的手中,终于,这条长达2公里的盘山公路全线贯通。

这条路,修得太艰辛,大儿媳杨小林每天起早贪黑为工人师傅做饭,到工地送茶敬烟的。当乡里乡亲走在宽敞的公路上时,无不念叨,没有史建章一家人,就没有今天的这条路。

2003年11月,他的大儿子陈兴勇搬到金家湾村一组一个叫下湾槽的地方,住在这里的10多户人家同样受苦于不通公路。

听说这个情况后,史建章把下湾槽的乡亲们召集起来开会。他说:“只要你们出力,我就出物资,咱们一起把路修通吧!”

说干就干。经过4个多月的施工,这段路通车了。为了这段路,在外打工的小儿子赶回来了,一家老小起齐上阵,修路吃了一头猪,史建章和老伴陈秀珍又投入资金1万多元。

从起初的几元、几十元到后来上百元、千元再到如今上万元,周边邻里哪家孩子上学学费、生产投资等没着落,史建章一家人总是伸出援助双手,尽力相帮。令邻里最感动的是:“什么时候有了什么时候还!”从不催讨。

史建章将1万元好人奖金设为“公益基金”,用于村里修路、饮水等。今年初,村里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史建章给12人分别奖励了200元。

他是一块明镜,光可鉴人,却看不见自己。老人眼前的墨镜、胸前的党徽非常醒目,成为他人生的“写照”。史建章不忘为民初心,牢记宗旨使命,坚守信仰高地,永葆军人和党员本色,热衷公益事业。2017年先后获 “恩施楷模”、“全州道德模范”、建始“十大好人”、官店“最美家庭”等殊荣。

一朝着军装,一生是军人;坚强乐观,源自信仰;大爱点亮人生,照亮乡亲。大山赤子史建章,只因眷恋这片红土地太深太沉。(编辑樊淑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