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地名掌故28】话说八角村

09-28 08:55  

从高坪镇高店子街上向下西行1公里许,即是一大片平展展的水田,这里就是建始东乡有名的山间平坝、鱼米之乡——大水田。在这平坝的偏北部,田家河从西向东纵贯坝境。河南岸是桑园坝村,北岸是八角村。

八角村北靠崇山峻岭,东西青山拱卫,南与大水田平坝隔河相望,整个地形呈不规则的半圆形。半圆形内,由于三面山体延伸的多条余脉山梁错纵分布,花庙河又蜿蜒全境,使该村槽川相连,槽槽相通,因此这里古时候地名叫“八方槽”,而非“八角村”。

八角村土地总面积4.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780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典型的低山丘陵地带。全村8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土家族、苗族、回族、汉族等民族的1387人,其中土家族726人,占总人口的51.7%,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民族村。

据史料记载:清雍正十三年前,这八方槽就有人居住。清光绪六年(1880年),巴东县紫东坪的大财主谭孔焕,相中了这个山青水活、钟灵毓秀的地方,就置地300余亩,举家西迁于此。到八方槽后,为尽快与该地土著居人融为一体,他逐户拜望,并举办土家族最高规格的“祭祖宴”,宴请当地“八大姓”——龙(苗)、黄(土)、李(回)、徐(土)、宋(汉)、曾(土)、吴(汉)、谭(土)的族长和地方绅衿数十人。其所以用“祭祖宴”待客,意为所请之人都是自己人,用祭祖的食物让众人分享,均可受到祖宗佑庇。按照当地习俗,“祭祖宴”菜肴的主料是猪头,而且越大越好,猪头用以制作“祭祖元宝”,再配以鸡鸭、水果、糕点。祭祖时要燃放鞭炮,鼓乐齐奏,请德高望重之人宣读祭文,然后将供品摆放祭台之上请先人享用。祭祖完毕,众人归座,由主人将“祭祖元宝”(猪头肉)不同部位的肉切割分献客人。且各部位都有规定的名称:耳朵为“顺风”、口条为“赚头”、拱嘴为“钱铎”、腮部为“脸面”。其意连贯起来是祝福客人一帆风顺,动辄赚钱,在社会上有头有脸有面子。

谭孔焕还与八姓族长共饮雄鸡血酒,盟结异姓金兰,誓言患难相扶,富贵与共。并当场作出决定,要修建一幢四角重檐攒尖式楼房,为八姓结拜永作见证,用四角重檐的八角象征八姓,因“八”“发”相谐兆示“八姓大发”。据传,他为修建这幢楼房请了88个工匠,历时一年零八个月,修建了这幢巴建两县建筑史上具有标志性的建筑。楼房系砖木结构的四角重檐攒尖式建筑。

该楼坐北朝南,座山左右两边的山梁象太师椅的扶手,拱卫着八角楼,使八角楼的粉墙黛瓦、与三面山上的青松翠柏相映成趣,别有韵致。自此,人们再不称该地为“八方槽”了,而因该楼有八个飞檐翘角改称“八角般爪”,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八角大队”、“八角村”的命名这里就一直被称之为“八角”了。

八角楼在新中国土地改革运动中,分给了当地农家居住。古朴典雅的风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面目全非,尤其在“文革”期间,其门、窗、檐、梁由于有精工雕刻的图案,均被红卫兵当作“四旧”毁掉。可喜的是改革开放后,2006年该村被确定为省、州、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八角楼得到重建,并以原貌出现在八角村,以其沧桑的经历见证八角村从贫困走向温饱、走向小康、走向富裕的历程。而今八角村不仅恢复重建了八角楼,还修建了莲花湖、八仙阁等景点。并在八角楼的近旁与八角楼相呼应,建起了集土家建筑风格与风俗习惯,集吊脚楼、四合院、正房、厢房于一体,辅以烽火墙、飞檐翘角、木栏雕花、四字格吊檐等土家民居风格的,占地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89.83平方米的土家族民俗风情馆。

同时八角村还利用地方自然资源,开发和提升优势产品——“八角茶”。

八角村的土壤,是由巴东统的紫色页岩发育而成。这种土壤呈酸性,富含磷钾等元素,因此特别适合茶树生长,加上其低山丘陵水乡地貌,使水气易聚而成雾,因此该地的雾日远比周围其它地方为多。俗话说:云雾山中出好茶,所以八角所产的茶叶自古就受到人们的称许。其汤呈竹叶青色,其味爽口甘醇,其气栗香芬芳。据说民国时期,凉水埠的吴国祯,在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时,曾用家里寄去的八角茶与蒋介石品茗,蒋饮后说:“好茶!好茶,比龙井不差。”而今,八角的山岗山岭茶园遍布,八角茶厂更是把传统的制茶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使八角茶从内质到外包装,都以全新的高品位奉献给五湖四海前来观光的客人。

而今的八角村真可谓: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八角古楼,典雅端庄;花庙溪水,细流潺潺;莲花湖里,荷叶田田;八仙阁中,笑语声欢;风情馆里,游人观光;农家小院,蝶飞花香。真可谓:不是世外桃源地,胜似世外桃源。

(资料搜集:陈宏庭、黄继波、张绍国   故事撰写:戴凤庭)(编辑樊淑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