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地名掌故18】公羊湾奇事

09-13 09:03  

高坪镇白果树村三组有一个居民点,名叫公羊湾。这里是一道河湾,湾中的小河,源于杉木园的老湾河,它穿山越壑后流至此地。由于其北边的大山向河边延伸出一道道长短不一、高低参差的山梁,河流沿途随山梁转弯,遂形成一道道河湾。面积较大的河湾平地,即被一代一代的乡民垦为耕地,而河湾周边的山麓则分布着散居的农户。一幢幢吊脚楼,别具一格、展示出此地土家族独特的建筑文化。

这地方由于地处偏僻,植被阴郁,湿度大,杂草茂盛,加之河虽不大、但河水四季长流,为发展畜牧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放牧条件。为此,这里的居民,家家户户都喂养山羊。一般的家庭喂四五只,而养殖大户则多达数十只、甚至上百只。

这里有一董姓人家,其住宅坐落在一个“圈椅型”的河湾里。屋后是一座大山,左右两边是屋后座山延伸下来的山梁。大门前是一片水稻田,稻田南部边缘是一条人行道路,人行道下是河沟。

这董家是清康熙四十二(1703)年,从荆州府江陵董家坊二十二都迁徙来此。当家的董老汉和老伴一共养育了三儿两女,两个女儿已经于归,三个儿子也都娶亲完配。除幺儿子的孩子还怀着,尚未出生外,两个大的儿子都有了几个孩子。一家祖孙三代十多口人,一直未分家,且和和美美、勤爬苦做、苦中有乐。这董家不仅以人口多、家庭和睦、勤劳简朴、与人为善著称乡里,而且是当地有名的养羊大户。

这董家其所以能成为养羊大户,一是地利优越,他家周围仅门前是耕地,屋后和左右两边全是山坡地。山坡上除生长松、杉、栎等乔木外,还遍生灌木和杂草,为放牧提供了天然的草场;二是董老汉这人做事有始有终,爱动脑筋、喜欢琢磨,摸索了一套以羊制羊的独特牧羊办法,为大量养羊创造了有利条件。

董老汉一家,开始是以养猪为主,然而,养猪没有饲料粮、光吃草可不行。他家十多口人,仅门口七八亩地,那时的生产水平,一亩地仅能生产粮食两百多斤,人吃尚且不足,何来粮食用以喂猪。养羊则只要有草就行,为此,董老汉权衡利弊,决定发展养羊。

董老汉为保障自家崽羊所需,精选购买了五只母羊,又跑遍周边方圆十里,选了一只个头特大、体格特壮、头角特长的公羊作脚羊(即种羊)。此羊可非一般羊可比,牠不仅个头雄健、且腿健力强,驮一个身强体壮的成年人跑个三五里路,竟不在话下。正基于此,他家的母羊不但产仔多、而且仔羊成活率高。出栏的羊,也是膘肥肉满,卖相好,每到冬季,上门求购者络绎不绝。

董老汉在养羊实践中,发现当地居民召唤羊时,往往一边往青草上撒尿,一边发出"喝尿、喝尿” 的吆喝声,很快羊就被吸引来了。这一发现,使他明白了羊是比较容易驯化的。于是,他开始琢磨对羊的驯化。但他明白,要把大群的羊全部驯化是很难的,因此,他决定把大公羊驯化成领头羊,这样就能以羊制羊,为多养羊解决牧羊劳力矛盾。

每天赶羊上山,他首先发出特定的口哨声,并将大公羊放在羊群的最前面。途中如果有羊脱离队伍,他即发出指令口哨,带着大公羊去追赶离队之羊,并让它用其长角将离队之羊抵回队伍。每完成一次这样的任务,就奖励一把山羊最喜欢吃的黄豆(即大豆)给它。傍晚收羊回家,又发出回家的指令口哨。所有羊进圈后,则将大公羊拴在圈门边、拦圈门而卧,其它羊因惧怕大公羊,谁也不敢往外跑。经过不到一年时间的训练,大公羊已成为一头优秀的领头羊,它只要听到董老汉不同的指令口哨声,由于条件反射,就会作出相应的反映。牧羊时,董老汉只要选择一个能观察到整个羊群动态的地方,根据需要向大公羊发出相应的指令口哨,照看羊群的事就可让大公羊去做。因此,董老汉家一年喂养几十头、甚至上百头羊,而主要的牧羊人,仅年过花甲的董老汉一人。开始,乡邻们都不敢相信,后来大家到现场看了,才相信事实不假。人们敬佩董老汉,由衷地称他为“养羊能手”。

就这样,董老汉一家就在这山湾安居下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年,公羊湾一带发生春荒,十户人家有九户揭不开锅,不仅盗贼纷起、而且兽患猖獗。就连朗朗白日,豺狗(即狼)、豹子、毛狗子(即狐狸)、黄鼠狼这些恶兽,也公然窜入农家,吃猪,食羊,拖鸡子,更有甚者,竟还伤人。闹得鸡犬不灵、人畜不安。为了确保羊群安全,董老汉的三个儿子,晚上轮流值班守夜,以防恶兽伤羊。白天,则由董老汉带着两个大些的孙子和看家的大黄狗,上山放羊,一旦发现野兽袭击,即向儿子们发出求救信号。由于防范措施得力,董家的羊群始终未遭兽害。

俗话说“误了一年春,十年扯不抻”,为不误农时,有一天,董家的大人,除董老爷子带着两个孙子上山放羊、老奶奶和大媳妇在家料理家务外,其余的全部下地忙春耕去了。家里的孩子,则和往常一样,一窝蜂(即蜂拥之意)地跑到河滩去玩耍,谁也没有注意到,董老汉幺儿子的那尚未满两岁、名叫玉娃子的孩子也跟着去了。吃饭的时候,老奶奶在大门口招呼了在地里干活的人和老爷子,又叫应了在河边玩耍的最大的孩子,要他带弟妹们回家吃饭。不一会儿,地里干活的人和孩子们就回家了。董老汉和两个孙子在大公羊的协助下,也带着羊群往家里走。因为大人们实在太忙,未等一家人到齐就开始吃饭,也没有想到要清点一下孩子们是否全部回家,孩子们更是只忙着自顾吃饭。加上当地习俗,平时吃饭,一般只有成年男人和老人才上桌,妇女和孩子们则很少上桌,因此,也就无人发现最小的玉娃子尚未回家。而这时,玉娃子竟一个人仍然还在河滩上捡鹅卵石玩。然而,危险正向他逼近,谁也没有想到,一头饥饿的豺狗正向他偷偷袭去。

正在这千钧一发之即,董老爷子和两个孙子赶着羊群,已来到河岸边,忽然大黄狗狂叫起来。大公羊突然向河滩方向狂奔而去。说时迟,那时快,牠几个猫子纵(即像猫狂奔一般)就来到那豺狗跟前,还未等豺狗有所反应,就头一低、前脚一提、后脚一蹬,狠劲的一角抵向豺狗,那豺狗本能的把头一偏,正好大公羊的长尖角竟阴差阳错的刺中了豺狗的一只眼。只听得一声嗥叫,豺狗的眼中一股鲜血狂喷而出。它正待转身逃走,却被恰好赶来的大黄狗挡住。大黄狗“汪”的一声,就在豺狗的腿上狠狠地撕咬起来,豺狗再也无力逃走,只能瘫在地上,奄奄待毙。

这顷刻间发生的事,还未待董老汉完全看清楚,豺狗已被大公羊和大黄狗制服。忽然他又听见有孩子的哭声,他循哭声传来的方向看去,原来是河滩上有一个小孩在哭,他手搭凉棚(即用一只手掌放在双眼上部)仔细观看,方才看清楚原来是自家的小玉儿。他立即叫一个大些的孙子快去河滩照看玉儿,又叫另一个孙子去喊家里的大人快来接孩子、打豺狗。

不一会儿,家里的人就赶来了。玉儿的娘一边不停地喊着玉儿、一边直向河滩奔去,余众则向豺狗被制服处赶去。他们有的拿着扁担、有的扛着锄头,见豺狗尚未完全死去,即你一锄头、我一扁担,直到把豺狗打得皮开肉绽、完全死去方才罢手。大家见玉儿和老爷子安安全全,羊群也未遭袭,这才招呼大公羊和大黄狗,拖着豺狗这难得的战利品,欢欢喜喜地回家。

老奶奶听了事情的始末,怜爱地把小玉儿搂抱在怀里,又叫孙子把大公羊和大黄狗牵来,她怀里抱着小玉儿、左边揽着大公羊、右边揽着大黄狗,她的脸紧紧地贴着小玉儿的脸、她的手轻轻地摩挲着大公羊和大黄狗的头,眼中竟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

不到三天,这事就传遍了四邻八乡。乡亲们纷纷赶到董家一探究竟,人们都知道了 “大公羊一角救玉儿”的奇事。一时间,大公羊成了人们谈论的热点,在传讲中,有人就将董家所在的河湾,称之为“公羊湾”。久而久之,“公羊湾”就成了这地方的地名。

如今这里的地名未改,这里的山水依旧,这里的居民仍然家家户户养羊,“大公羊一角救玉儿”的故事,也还有人传讲。每当清晨,各家各户的羊赶上了山坡,在蓝天白云下,在公羊湾沿河两岸的山坡上,那茵茵绿草的叶尖挂着珍珠般的露珠,微风轻拂,露珠颤动,晨曦一照,绽放出五光十色的光波。星星点点的山羊点缀其间,青的山、绿的草、白的羊……尤其是在那晨起的鸟儿婉转的合唱声中,间或夹杂几声“咩咩”的羊叫,更使这里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和谐美好、古朴归真的原生态景象。这如诗如画的美景,怎不令人由衷的赞叹:这是自然的美、这是美的自然!

(资料搜集:卢发国、黄继波、张绍国   故事撰写:戴凤庭)(编辑樊淑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