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县委组织部驻铁厂坝村工作队扶贫二三事
特约记者冯平 通讯员王明清 向文涛
炎炎夏日,龙坪乡铁厂坝村椿木坪大棚蔬菜产业种植园一片欢腾,瓜果飘香,令人陶醉。
轻轻拧一拧水龙头,自来水哗哗地往外流,手鞠清澈、纯净的自来水,村民喜上眉梢,兴奋不已。
“这下可好了,产业发展起来了,饮水问题也解决了。”该村支书代云祥说,“从探寻水源,到建池铺管,从大棚规划,到产业引进,等等这些都得益于县委组织部的鼎力相助。”
发挥组织原则 激励党员奋进
据了解,县委组织部从事驻村工作整整一年半来,这里,有工作队的许多扶贫故事,有驻村“尖刀班”的酸甜苦辣。
“第一次参加铁厂坝村的党员会,着实有点儿犯怵。听说有驻村工作队来了,那天参会党员比较多,歇斯底里嘀咕着,今天很高兴,这么多党员来捧场。”现驻村第一书记田爱国说道,“可是,会议还没开多久就开锅了,其中几个党员情绪激昂,纠结过往,相互抨击,不依不饶,甚至破口大骂。会议议程也没有搞完,三三两两分别离场,只剩下闹得最不可开交的那个党员彭某,我老老实实地聆听他一个人发泄了近两个小时...... ”
据村里的李书记介绍,这种现象在该村是常态。既然没有任何退路,就只有迎难而上,驻村工作队开始进村入户逐个走访摸排,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打持久战,三番五次和该村部分党员“零距离”交心谈心,耐心倾听,了解情况,适时谈谈党性、谈谈发展、谈谈党员带头示范。去年7月1日,带领村支“两委”和所有党员到店子坪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感受发展氛围。整整六个月,在9月4日支部主题党日,老支书吴录平带头由衷表决:“作为老党员,我愿意放下几十年的包袱,不再纠结陈年往事,积极支持配合村支两委搞好各项工作。”
据了解,彭家兄弟今年分别84岁、76岁,都是党员,也都在该村当过干部,山界田界几十年纠纷不断,因对村支“两委”当年调解意见不满,弟弟彭某砍树拦路半月有余,还咨询过派出所,说当事人已经满了70岁,超出了执法的年龄。作为驻村工作队,没有半点商量的空间。随后,尖刀班多次组织村支“两委”、老支书吴录平及帮扶责任人入户耐心沟通协调,哥哥彭某某略懂道理,有一定的党性原则,没有火上浇油,当事人彭某的思想也得到一些转化,现场锯了树、通了路,没有让矛盾升级,虽没有我们期待的那种握手言和的理想局面,但现在每次党员会和群众会上再也很少出现以前那种胡搅蛮缠、扰乱会场秩序的现象。
踏上一方乐土 载满百姓情怀
贫困户李某因2003年在小煤窑受伤无钱就医成二级残疾,妻子许某梅15年如一日,以打几十元一天的零工维持生计,供两个孩子上学,婆子妈靠喂母猪先后给媳妇儿买过两辆摩托车方便她上街打零工。一家人上慈下孝,在风雨中不离不弃、砥砺前行的生动事迹着实让人感动。驻村书记田爱国听到这些,迅速对接新闻中心记者陈家胜,撰写题为《披星戴月的女人:爱在艰涩的路上,她不孤单》的文章,发布到微信圈及网络媒体,正能量得到宣传,同时村里开展乡风文明时就以此树立“最美家庭”典型,号召学习并逐级上报,于10月份成功申报州级“文明家庭”。
从3月份开始,近20余次入户动员该户实施易地搬迁,告知以后有机会发展农家乐。妻子许某梅很有信心,但丈夫李某因为心疼,怕给妻子太多的经济压力,两个学生还在读书,既没有钱垫付,还担心欠很多账。李某总是反反复复,拉锯战持续了4个月,到7月份才正式定下来。对接工匠、赊钢筋水泥、陪监理现场指导施工安全质量,每一个事项都要替他们精打细算。帮扶责任人曾凡忠更是时时牵挂和操心,联系乡政府落实慈善基金并多次入户慰问和加油打气,随着房子逐步建成并乔迁新居,李某和许某梅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李某逢人便说:“搬新屋后,腰和腿都没原来疼了!感谢党的政策好,感谢组织部的领导和驻村工作队。”
今年在拆旧的过程中,李某没有半点犹豫,积极配合村支“两委”,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现在,村里每次有集体活动,三桌五桌都是安排在他们家,30元每人每餐,下步将在复垦的政策落实后,动员该户加层,帮扶办成真正的“农家乐”餐馆。
延伸工作触角 不负组织信念
三组非贫困户谭某,名副其实的留守老人,63岁了,儿子37岁,未婚,常年在外打工。因为购买了5.8万社会养老保险,在村民代表会上没有被评上贫困户,加之2017年5月,丈夫因病去世,家庭境况一度跌入低谷,对村里落实贫困户政策也极为不满,几次群众会时怨气都挂在脸上,拒绝会议签到,村里动员发展小水果产业,也拒绝参加。尖刀班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终于有一天,老人在自家田里割包谷梗子,驻村书记田爱国二话没说,捡起捆条帮忙收拾田里梗子,老人开始还有些犹豫,看着他是真动手,便拉起了家常,边讲话边劳动,一亩多田的包谷梗整整齐齐地落在屋后空地。他第一次看着老人露出笑容,虽然很累,但值得!
谈话过程中,老人讲这几年种白菜和辣椒,农药和化肥用得多,田种坏了,想把田整一下。没有慎重承诺的过程,第二周的星期一早上,田爱国便将4袋石灰从县城运到了老人的田头。老人很高兴,硬是要给钱。田爱国拒绝收钱,高兴地说,“只要您儿的笑脸就够了,以后有什么麻烦尽管找我们工作队!” 今年初落实产业时,老人欣然将所有的田拿出来发展小水果并套种辣椒,长短两不误。今年4月,儿子在宜昌找了个对象结婚了,心气也顺了,每次走她家门口笑呵呵的,总是邀请我们到屋里坐喝茶,还参加了村里的舞蹈队,再也没有谈起过贫困户的事。
今年6月底,3组吴家坪两个集中安置小区必须完工,28户贫困户即将入住,饮水后续工程推进迫在眉睫,去年年底在2组张家湾已经建成200m³水池一口,管网铺设基本完工,但由于天气、资金等多方面原因,两个水源没有整改加建,今年4月底项目刚落地,驻村“尖刀班”就对接施工方进场。开工前一天,驻村书记田爱国就给留守老人黄某、王某家打招呼,因为这户的饮水管是直接插在老水源里面的,要他们多存点水,近期可能要施工。
可是,挖到中午的时候,在江西务工的儿子电话来了,没容尖刀班成员过多解释,盛气凌人说,如果老人在家没有水吃,就回来把两个老人送到乡政府去!尖刀班听着就气不打一处来,他们想该户是贫困户,两留守老人,一个是轻度间歇性精神病,一个是驼背,都持有3级残疾证,全家6口人享受四类低保,而且实施集中安置125㎡。班长田爱国微笑着说,“说句实话,若是他儿子在我们面前的话,当时还真有冲动,教育他的感觉。”
尖刀班为储存水这事提前打了招呼,也是为集中安置小区建水源,他们家搬进小区后同样饮用这里的水。接着两个老人先后来到现场,黄某虽然略有不高兴,但没有多说什么,王某坐在水池边看着驻村尖刀班忙忙碌碌、进进出出施工,下午下雨,挖机收工后,和老人交谈,才知道昨天他们没有接水,原因是管子这几天不知道哪里堵住了。
尖刀班看着两个蹒跚的留守老人还真是不容易,再把自家的父母一想,他丝毫没有犹豫,借了挖锄和镰刀,老人黄凤林带路,沿着水管铺设的路线,逐节开挖,一直忙到黄昏,临时用水通了,可驻村尖刀班半身都是泥,浑身都湿透了,田爱国余味深长地说,“记得那天是星期五,雾大,我回到建始就接近凌晨了。”后来两周连连阴雨,该户接水源的地方垮塌严重,驻村尖刀班断断续续施工未完,计划水源建好后给他重新换管道,从新建的水池里接,水压大,有保障。这段时间老人的儿子再也没有打电话,时不时驻村尖刀班也去老人家问寒问暖。
挖掘帮扶资源 提振扶贫信心
铁厂坝村按照“以产定搬”原则,集中安置小区配套建设铁厂坝村大棚蔬菜产业园项目。据介绍,所得土地流转租金作为铁厂坝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目前蔬菜园长势很好,一片郁郁葱葱,瓜果飘香,令人陶醉。据了解,产业园由铁厂坝村集体经营公司对接市场主体并参与管理,市场主体在经营过程中,最大限度解决集中安置小区贫困户及周边农户就近就业问题,同时把农户从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低效作物中解脱出来,并以此作为示范,推进周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组织的信任、团队的力量、百姓的期盼和家人的支持鼓励着驻村尖刀班不忘初心,砥砺奋进。铁厂坝村能从低谷中走出来更是源于组织部领导的重视、部机关同志们的积极参与、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村支两委精诚团结的结果。支部书记李莫槐,驻村公务员,还是第一驻村书记,患较严重的肩周炎,只有两个月就要退休了,带病工作在一线,就像一盏明灯,给尖刀班领头摇桩,把握工作方向,手把手的教尖刀班如何开展农村工作。还有陈彪、学麟两个小伙子,一下子从机关进到村里,加班加点,走村串户,不仅自己所驻的组按时完成工作任务,还帮助其他组打突击,工作无规律可言,常常以馒头、快餐面充饥,但任劳任怨,时刻都彰显牵头部门和组织干部率先垂范的精神风貌,严格履行州委“三个在村”的纪律。
驻村书记田爱国由衷地说,“对家人的歉疚,可能是我们每一个扶贫人都要面对的情感区间,去年11月18日,铁厂坝村整村脱贫出列群众动员会结束时,我向全村百姓请陪产假,妻子谭卫妮第二天的预产期,当时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有可能是连续三周加班工作,压力太大的缘故,突然变得有些脆弱,情不自已地哽咽着哭了,泪水长流,活跃的会场一时变得异常安静,此时无声胜有声,我能体会到在场数百老百姓的那种惟妙惟肖的感触心情...... ”
田爱国接着说,“陪产假期间,母亲踝关节骨折,也住进医院整整47天。自古忠孝未能两全,铁厂坝村扶贫脱贫的事是大事,因为迎中央、省第三方评估迫在眉睫,仅有的10天假期只休了7天,匆匆忙忙就回到村里,个中情结只有自己才明白......虽然有些悲情,但我也收获到与村民更加亲切的情感和信任,再回到村里时很多百姓主动关心问候,时不时还在一起聊一聊家事,更加随和,更加亲切了。”
应该说,驻村每一个扶贫人和每个“尖刀班”成员都有自己的艰辛,更有欣慰的精彩故事,只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才有真切的感受。比如乡风文明开展、项目实施推进、产业落实落地的艰辛曲折发展等等。围绕全州实施“八个到村到户”,每个“尖刀班”成员在村里如火如荼地开展各项工作,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和事迹,驻高坪石门村的张凌、驻官店黄花坪村的王从先同志等等,都值得思考和学习。事实证明,驻村尖刀班每一个扶贫人只要在工作中身入,心入,从老百姓身边的小事、实事做起,虽然劳累艰辛,但换来却是发自肺腑的点赞,更会逐步凝聚更多的民心。
(编辑冯平 校对孙小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