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胡巧凤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建始县花坪镇香草岭驻村的尖刀班班长杨兵同志用攻坚克难的决心,和为民服务的情怀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答案。
现年55岁的杨兵,是花坪水利水产管理站的一名职工,曾先后在建始县高坪镇和花坪镇水利水产管理站当过水利技术员、会计和站长,就是没有当过兵。不曾想,在2018年2月,老杨不仅当了“兵”,还成为了班长。虽说打赢脱贫攻坚战还任重而道远,但对于参加工作35年,在水利系统已获得过10余次“先进个人”的老杨来说,他不仅敢于勇挑重担,也乐于带领一方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
摸清战场 因地制宜共谋划
自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老杨就一直奋战在保障群众用水工作的一线,整天与各式各样的水管器具打交道,群众工作做得少。带着几分忐忑,肩负扶贫工作重任的老杨于2018年2月12日正式入驻香草岭村,按照上级工作安排,与香草岭村的3名村支两委成员,共同成立香草岭村尖刀班,并担任香草岭村尖刀班班长和“第一书记”。
来到香草岭村的第一天,村书记对他感慨地说到:“我还是在搞大集体时看到过驻村工作队,今天我终于又看到了一回,看来我们香草岭村有盼头了。”为了不辜负组织和群众们的厚望,一到村里,老杨就马不停蹄的和尖刀班成员一起开展入户走访,他还经常走到田间地头与村民拉家常、倾听群众最关心关注的热难点问题,一一详细记录,整理汇总,逐渐摸清村情民意,并召开“屋场会”、“院坝会”,与村里的党员和群众代表共同谋划香草岭村脱贫致富的蓝图。
在学习政策、深入走访、吃透村情、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老杨和尖刀班成员一起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贫困村帮扶工作计划,并对贫困户逐户制定了帮扶手册。针对群众聚焦的热点问题,老杨带领尖刀班因政施策,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
夯实堡垒 强本固基出战果
香草岭村距离花坪集镇20余公里,地广人稀,农户农田分散,全村有7个村民小组,108户,392人,留在村里50岁以下的村民屈指可数,且村里的四条主干道只硬化了一条,村民出行困难,还存在水源不足、农户吃水困难、电力设施不足等系列问题。
面对村里基础设施落后、资金资源短缺的发展短板,老杨响应上级政府政策号召,从村里主干道路基改造着手,逐步改善村里基础设施建设。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老杨也深谙这个道理,在扶贫项目资金支持下,目前香草岭村7.1公里的主干道路基改造已经启动,预计6月底完工,路基改造完工后将对剩余的三条主干道进行硬化,以此改善村民们的出行条件。在解决村民们吃水难的问题上,老杨算得上是一个行家,他积极秉承上级领导“一管清水进农家”的要求,带领尖刀班着眼全村,规划建立集中供水水池4处,增加供水管网8400多米,解决单户供水25户,使村民们家家户户用水安全有保障。针对群众反映村内电压不稳的问题,老杨积极向电力部门申请,在村增设了2台变压器,改善农户们的用电质量,目前已安装完成一台。在国家精准扶贫的好政策和尖刀班的努力下,香草岭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水、电、路的问题解决了,为使农户们的腰包鼓起来,还得从产业扶贫上下功夫。香草岭村属高山气候,山大人稀,以种植白肋烟为主,2018年,老杨带领尖刀班成员,积极发动村里的党员和群众,大力发展种植白肋烟,目前村里已有150亩的烟叶种植规模。除此之外,老杨还借花坪近年来“旅游热”发展的东风,以香草岭村紧邻即将开发的小峡风景区的优势,申请成立“香草岭村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家政服务、工程建设、旅游服务等方面为当地百姓提供就业岗位,为农户增收。
不忘初心 模范引领暖民心
1992年入党的老杨,已是一位有着26年党龄的老党员,无论岁月更替,时代变迁,他始终保持着当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时那颗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扑下身子,情系群众,激情干事,兢兢业业的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到香草岭村以后,他严格遵守岗位在村、工作在村、吃住在村的各项扶贫工作纪律,不断改善工作作风,扎实完成每一阶段扶贫工作任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支两委疲软的工作氛围。
香草岭村一共有17个党员,但有一半以上的党员都在外务工,作为村里的“第一书记”,在每月的“支部主题党日”上,老杨都会逐个通知所有党员参会,对于在外省务工确实不能赶回参会的党员,老杨每次都会按照相关要求,将当天的学习内容通过微信发送给党员自学,在先锋指数评定时,也会电话询问不能赶回参会党员的意见。他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得到了村里党员干群的积极肯定。
对于村里身患残疾或者行动不便的老人,他都积极主动帮忙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免费两癌筛查到花坪时,他带头用私家车免费接送前去参与筛查的村民,在他的感染下,村里的许多党员群众也主动前去免费接送村民。
不会电脑操作是老杨工作的短板,但他并没有停止学习,每次遇到电脑操作不会的,不懂的,他都主动向单位上的年轻同志学习,还经常接单位上的年轻同志到村里手把手的教他操作电脑。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杨兵以及尖刀班成员们的努力下,香草岭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卓有成效,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当地百姓的认可。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杨从不自满,更不止步,誓将发挥自己无穷的力量,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战。
(编辑吕亭娴 校对孙小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