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贺继芳
2018年2月9日,高坪镇脱贫攻坚指挥部一纸令下,我被任命为柏杨坪村精准扶贫尖刀班班长,从此踏上了任重道远的扶贫之路。
去年深冬,我们高坪工商所驻村队员到柏杨坪村第一次入户走访,刚走访的几户贫困户情况都还算过得去,但接下来走访的这户贫困户的情况却很糟糕,他叫龙炽云,男,63岁,是一个有儿有女的“孤老”。
当我们一行人在村支书的带领下走到他的场坝时,看见他耷拉着脑袋、蜷缩在大门边,对于我们的到来,他没有半点惊讶之意,斜着眼看了看我们又低下头打瞌睡,丝毫不关心我们的到来。
我们主动与他打招呼,他勉强抬起头木然地看着我们,只见他满脸脏污,面容枯槁,就如同刚从煤窑出来一般,整个脸庞没有一点干净的地方,一双昏黄的眼睛在漆黑的面庞上左右转动,让人惊悚。村支书试图和他沟通,他佝偻地站在我们面前,哆嗦不止,寒冷的冬天就裹了几件单衣,一根草绳拦腰一扎。
我们在惊诧之余向村支书打听他的情况,村支书介绍,龙炽云原先还算有一个完整的家,年轻时会木工,育有一儿一女,由于家境困难,妻子受不了生活的劳苦,在他40多岁的时候,撇下一双儿女和丈夫不辞而别,从此杳无音讯。生活的急转弯让他措手不及,接着不满五岁的儿子又被拐走,这下生活节奏完全被打乱,多重打击完全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一个人拖着女儿度日,混一天是一天,女儿还来不及成人就外出打工。如今一人孤苦度日,过一天算一天,不知春夏秋冬,不管日出日落,无心农事,田地荒芜。后来干脆连脸也不洗了,地也不扫、屋子也不收拾了,形同乞丐。
边听村支书的介绍边打量他的住房,三间砖墙平房还保持着当初建起时的原貌,只是增添不少沧桑。大门和窗户都是通透的,夏不遮阳冬不避风。我们分不清哪是厨房哪是堂屋,因为没有任何有代表性的家具和用品,整个屋子没有一件电器设备,哪怕是一个电饭煲也没有看到,最多的就是竹竿、竹篾和竹篓。来到里屋,看到一个多日不用的铝皮蒸鼓,里面还剩有一点长霉的米饭,显然好几天没有生火了。几根竹竿横叉在堂屋中间,竹竿上搭满了许多衣服,据村支书介绍,这些衣服有爱心人士捐助的,还有政府救助的,竹竿上的衣服长了厚厚的一层霉斑和灰尘,哪怕是冬天仍能闻到一股浓浓的馊味。来到他的卧室,找了一会才看到他睡觉的地方,是用两根木棒搭建的床,一头叉在墙上,一头戳在地上,呈45度斜坡,让我们想起打仗时的行军担架,没有棉絮,没有铺盖,几件衣服乱七八糟铺在板上就是他的床,一只粪罐摆在床头非常刺眼,床前面一堆灰火粪释放出浓烈的屎尿味。两床被胶纸包裹着的棉絮用绳索吊在床前,还是新的,却有好几处被老鼠咬了几个洞。村支书说,房子是前几年政府帮忙修的,政府救济的棉絮他宁肯挂着也不使用,捐赠的衣服挂在竹竿上也不穿在身上。同行的女同志实在看不下去了,逃出门外,数落他的懒惰和邋遢。
村支两委将他纳入低保。
回单位后,他的形象一直在我脑海挥之不去,心血来潮写了一篇“我的贫困户,我拿什么来拯救你?”的小稿来宣泄我对他的无奈。
我们所里的结对帮扶人侯著琼决心改变他、拯救他,第二天带着新买的香皂、洗衣粉、洗脸盆、袜子和棉衣裤,又去他家,帮他收拾打理、扫地除臭,劝他洗脸洗衣,整理床铺,还给他换上棉衣裤,她像叮嘱儿女又像唠叨父亲一样,一言一语,一手一脚教他、劝他。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和尖刀班的组建,随着精准扶贫前线指挥部1号令的下达,按照“八个到村到户”的要求,我们工商所尖刀班开始啃他这块“硬骨头”。
“猴子不上树多打几遍锣”,尖刀班的成员各怀心情,开始频繁接触,从生活细节入手,说、做、教多管齐下,经过耐心交流和真情帮扶,他开始洗脸了、扫地了、收拾屋子了,每隔几天我们就去看望他,他终于有了一些改变,不知何时,那堆充满臭味的灰火粪不见了,尿罐也拿走了,竹杠上的衣裳也变干净了,地面也收拾干净利索了,人也变得有精神了。我感慨,他沉睡的心苏醒了.......虽然床还是老样子,新棉被依然高挂在楼索上做“展品”,但他的这些改变和进步很珍贵,我们尖刀班从内心里感到高兴。但这样的进步相当脆弱,也最容易反弹和滑坡,稍有松劲就会退回原地,必须不松劲,不泄气地帮扶他。也许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不是很难,而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唤醒一个沉睡的灵魂却不是易事,但我们相信,精诚所至、滴水穿石,只要坚持,总会有收获。
后来,我们通过开展精准施策、一对一帮扶、乡风文明宣讲以及“党员到农家”等活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他犹如一颗幼苗一天天在变化、成长。在改变贫困户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我们自己,勉励我们自己活得坚强一些,曾经的宣泄改成了现在的口号——“我的贫困户,决不会让你掉队!”。(编辑 樊淑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