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贵锋 通讯员房青
不管天晴下雨, 只要来到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就能见到一位头发斑白、精神矍铄的老人,戴着斗笠,解开船绳,挥动篙杆,将河两岸的村民送到彼岸。
他,就是76岁的老人万其珍。在“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十大网络年度人物评选中,他曾入选“中国好人榜”;2012年,被授予首届“中华十大信义人物”称号。
坚守承诺
万其珍是万家第三代义渡传人。52岁时,他从幺叔手里接过篙杆。万其珍遵守爷爷万作柱许下的诺言:不向村民收取一文钱。就这样,万家人载着村民,在河两岸摇摇摆摆,来来去去。
岁月不饶人,年岁已高的万老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为了坚守爷爷的诺言,让河两岸的村民出行方便,2013年,把在外面打工的儿子万芳权和媳妇叫回来,让他们继续摆渡。
“出名”之后
万其珍“出名”了,信义依然没忘,渡口依旧。万家照样天天送村民过河,只是撑船人换成了他的儿子万芳权。如今,万芳权放弃了外出打工的机会,信守祖辈的诺言,帮助父亲撑篙摆渡,成为义渡的第四代传承人。至今,万家四代六人接力已坚守了140余年。
虽然儿子接班了,但是,万其珍一有空,还是往船上跑。
每天听到村民的吆喝,万其珍就像接到命令的老兵一样,迅速跑到渡船边,解开船绳,起浆撑船。最忙的时候,一天要撑50多个来回。
万其珍“出名”了,大沙河随之也火爆起来。单位、企业都慕名而来学习他百年信义的精神,万老成为义务讲解员,讲河里的故事,讲为人之道,处世之理,还让大家撑起篙杆,感受百年义渡的艰辛。每逢节假日,来大沙河徒步、游玩、烧烤的上百人,父子二人都要用船送过去,下午又接过来。
义举救人
2014年7月,万其珍正在大沙河义务清理河里垃圾,此时从踹急的河水中传来阵阵呼救声,蟠龙村一名少年因在河里洗澡,没有带救生圈,溺水了。在这紧急关头,72岁高龄的万其珍老人,来不及多想,毫不犹豫跃入湍急的河流中。他一手抱住落水少年,一手在河流中艰难划行,最终将落水少年营救上岸。一番施救后,落水少年保住了生命,万其珍老人却已精疲力尽,气喘吁吁,累瘫在河岸。
2017年6月,一个雷电风雨交加的晚上,有两位村民急需过河回家。万老二话不说带上斗笠,拿上手电筒,划动船桨。由于船体过轻,一阵狂风把船吹离航道近百米。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情况下,万老凭借多年的经验,保持冷静,把自己做的抓钩绑在竹竿上,凭感觉抓住沿河岩缝,一步一步划向对岸。“原来只需要8分钟的划行时间,这次花了近一个小时,最终脱离危险。”
死守渡口
渡口的小石屋就是万其珍休息的地方,以渡口为家,里面家居极其简陋,下雨用的斗笠,几把木椅,一把炊壶……
2007年,政府为大沙河配备了铁船,但划船的辅助工具一样不能少。为了节省开支,空闲时就自己搓绳子,用来拴船,桨也是自己做。他还发明了一种抓钩,绑在竹竿一头,遇到危险时,可以抓住岩缝,降低危险系数。
建始连续两年来都遭遇狂风暴雨灾害,大沙河河水猛涨15米,超过历史水位,有几次水位漫过万家的小石屋。为了不让小船被暴雨卷走,万家父子俩昼夜死守阵地,最终保住了船只,没让国家财产受损。
最近几年,大沙河对岸的群众大部分都搬走,目前只剩下四户人家。逢年过节时,才有20口人,但万其珍父子依然坚守渡口,随叫随到,保证他们出行便利。
事迹流传
2013年5月,以万其珍一家四代为原型的电影《我的渡口》入围第37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成为首部登上国际影展平台的鄂产电影。
今年4月,万其珍一家登上了央视一套《欢乐中国人》节目,著名演员李晨向亿万观众讲述了万其珍一家四代义务摆渡140余年的故事。
百年义渡,四代守望,不变的承诺在大沙河的青山绿水间凝成永恒。百年义渡精神,已成为建始乡风文明的典范。(编辑 樊淑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