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向继武 通讯员何林
拆迁,被称为“天下第一难”,很多人畏难而退。而刘荣华投身棚改拆迁工作7年,参与和组织拆迁居民房屋无数。“运用‘铁棒磨成针’的精神就行!”刘荣华一语道破“天机”。在工作中,他凭借超出想像的毅力,破解难题,化解矛盾,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他说,为建设好美丽县城,再苦再累也值……
刘荣华何许人也?他是建始县城市管理局棚改办主任,一位在当地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
用心做事,没有攻不破的“城墙”
1995年12月,刘荣华应征入伍,当了2年班长,荣立三等功1次,2次被评为优秀士兵。1998年退伍后,他便开始与城市建设结缘。
上班的第一天,刘荣华就融入城市管理,上街扫垃圾、铲垃圾、上车、收费样样来,担任过茨泉中队队长、环卫所副所长,2009年调入城管大队。
一个星期,才敲开第一扇门。说起这段经历,刘荣华记忆犹新。2011年,总投资1500万元,市场面积1.2万平米的广润集贸市场开工在即,首当其冲的是涉及原烟厂宿舍77户的征地拆迁。这些拆迁户全部是原建始烟厂下岗职工。说起拆迁,企业改制职工抵触情绪大,入户实物调查阶段,刘荣华与他的同事,一次次被拒门外,甚至有的户看见拆迁专班来了,或闭门不见,或锁门外出。
是退缩,还是前行?刘荣华与他的团队,有针对性地对共性问题、个性问题进行研判。一次次上门做工作,一蹲就是三四个小时,吃方便面、喝冷水……
一天下午,刘荣华等4人来到拆迁户李某门外,一坐就是3个小时。突然听到一声门响,“你们无数次地做工作,讲解拆迁程序,宣传惠民政策,说掏心窝子的话,我们也想通了,进屋里坐,开始实物登记吧。” 李某笑着说。就这样,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终于敲开了第一扇门,不少曾经当过或想当“钉子户”的拆迁户,最终在刘荣华耐心细致、于法有据、于情合理的工作中“软化”了。
历时一个月的实物登记、征收谈判后,77户签订补偿合同。2011年11月,广润集贸市场奠基开工。
真心待人“铁棒磨成针”
近年来,伴随着棚改,县城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棚改拆迁的背后,围绕房屋面积和补偿安置而进行的错综复杂的谈判博弈,不仅关联千家万户的利益,也决定城市建设规划推进的快慢,且牵动着全社会关注的目光。
刘荣华说,拆迁是相互信任的一项工作。拆迁难度再大,说的话再难听,也只能好好工作,与拆迁户交友,千万别激化矛盾。
如何让棚改拆迁造福平民百姓,服务民生改善、城市建设、社会发展、经济转型,同时减少矛盾冲突,用阳光透明拆迁,彻底拆除老百姓心里那堵拆迁的“墙”?采访中,人们从刘荣华身上获得诸多启示。某棚改宿舍拆迁户,有几户特困家庭以种种理由拒绝工作人员进门进行实物登记,拒签补偿合同,涉及到20多户相互观望。
走访过程中,刘荣华了解到,拆迁户张女士的儿子残疾,70多岁的婆母风湿疼痛病复发。刘荣华建议张女士把婆母送医院救治,张女士说既未打通丈夫电话,身上又没有钱……
刘荣华与同事商量,叫来救护车,将老人送往县人民医院救治,像亲人一样,跑上跑下,找医生、挂号、垫交住院费用。刘荣华与妻子还前往医院看望老人,张女士为此感激不尽。后来,张女士签拆迁协议、选房摇号、搬新家,刘荣华依然像亲人一样帮忙。
刘荣华与同事的无声行动,感动着业州镇船儿岛西街棚改区域。在张女士的带动下,从入户宣传动员,到实物登记,签字确认,补偿谈判,签订补偿协议,比预期提前15天完成拆迁前期准备工作。
匠心打造 “阳光”棚改工程
近年来,建始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经历了漫长的摸索、突破、痛定思痛的过程,关键在最终选择了公开、透明的“阳光拆迁”法则。刘荣华坦言,棚改拆迁居民有三怕:一怕过程不透明;二怕补偿不合理;三怕安置房不方便。
昏暗的巷道,每个单元门口水泥砌的水池子,水管锈迹斑斑,搓衣板靠墙竖在边沿,摩托车自行车歪立在两旁;抬头看,是被两边建筑遮挡着的狭长的天空,广告牌、电线、横杆及悬挂其上的各色衣物……这便是棚改区改造前的真实写照。原公安局片区,农广校片区是全县棚改重点项目之一。
按照棚改程序操作要求,做到执行政策不变通、坚持标准不走样、一把尺子量到底和动迁面积清、房产状况清、棚改意愿清、家庭成员清等。刘荣华说,作为全县棚改办主任,身感责任重大……
在西街,原农广校片区,涉及68户的动迁工作,刘荣华带领一班人,按照 “七上墙”(棚改政策宣传上墙、棚改启动通告上墙、棚改工作流程上墙、棚改对象名册上墙、工作责任清单上墙、棚改工作进度表上墙、征收补偿方案上墙)的要求,逐户解读政策,做拆迁户工作,赢得拆迁户的理解与支持,充分调动了老百姓的参与积极性,“越相信居民,依靠居民,越能得到居民的认可。”刘荣华由衷感言。(编辑蔡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