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让魔芋产业再现“魔力”,建始该如何发力?

02-26 10:51  

特约记者白信平

魔芋,是建始县传统特色优势农产品,种植历史悠久,适种面积约在40万亩左右。从上世纪80年代起,建始县开始魔芋规模化种植,最高时全县面积达8万亩。建始曾先后被评为“全国魔芋种植基地重点县”、“全国魔芋原料加工基地重点县”。2006年,成功举办了第五届“全国魔芋板块基地建设经验交流暨商贸洽谈会”。高峰年代,花果山、农泰、希力、协力、金璐等魔芋精深加工企业遍布全县,全县仅魔芋收购环节产值就过亿元。邻近的云南、陕西、重庆、贵州等地魔芋汇集建始进行精深加工,形成了全国知名的魔芋产品集散地。

但是,近些年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民种植魔芋的积极性下降,从而导致种植面积下滑、魔芋产业链萎缩的状况。

一、当前魔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市场行情好,积极性却不高。近几年,魔芋原料价格一路走高。如2016年,鲜芋产地收购价格由最初的3元公斤上涨到3.6元公斤,部分企业收购价格达到4.6元斤;2017年,鲜芋收购价达6元至6.4元每公斤;原材料上涨,魔芋精粉价格自然是水涨船高,如今精粉价格在4-5万元吨,较往年上涨幅度达30-50%。尽管原料价格一路走高,但农民种植积极性依旧提不起来,如2017年,有关部门统计,建始魔芋基地面积在1万亩左右,即使加上零星的隔魔芋,面积不超过3万亩。因为缺原材料,从事魔芋加工的龙头企业有的转场,有的也因经营不善而倒闭,有的勉强维持也是举步维艰。

魔芋产业为何出现这种“市场热”而“农民冷”的现象?

主要是病害严重,无优良品种。魔芋种植的疫病风险太大,一窝软腐病或白绢病,会使整块魔芋毁于一夜之间,一年的所有投入会血本无归,加之一直没有抗病强的新品种,芋农想种但也不敢种。再就是产前投入大,目前种魔芋价格达20元每公斤,每亩投入需4000元,发展商品芋亩投入需5000元,一般农户均难以承受。第三是遭受干旱的影响,魔芋属喜阴怕旱、怕渍作物,一遇极端气候,产量下降,损失惨重。诸多因素导致农民种植魔芋的积极性大受影响。

2、配套服务没有跟进。目前,没有建立魔芋良种选育、供应服务体系,魔芋种植技术、病害防治技术人员缺乏,魔芋种植软腐病、根腐病防治和种芋贮藏技术没有得到突破,魔芋产业发展的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健全,导致魔芋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没有跟进,支撑魔芋生产的服务配套机制不够健全,缺乏风险担保机制、市场中介服务机制和信息服务机制。

3、产业建设投资不足。推进魔芋产业化,需有正常的资金投入。近年来,财政支持力度和产业投入依旧不足,与魔芋产业建设还不相称。基地规模小、加工工艺落后、科研推广乏力、市场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最典型的现象是,在魔芋丰收时节,加工企业需要垫付收购资金,企业缺乏融资渠道,往往只能“望芋兴叹”;而平时,不少魔芋企业加工只能停机待业。

二、该如何发力,使魔芋产业重现“魔力”?

“富硒魔芋”是建始硒产品家族中的拳头产品,把富硒魔芋产业建设成建始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有基础、有潜力。

1、强化“基地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魔芋产业发展的基础就在于基地建设。当前要做的就是良种扩繁,由政府牵头安排专项资金,责成专业部门,实施“富硒魔芋”标准化生产,通过政策引领,建设专业种芋生产基地和商品芋基地。

2、培植“龙头企业”。要把龙头企业培植作为魔芋产业发展的引擎抓好、抓实。目前,立足国内市场,开发具有魔芋独特保健功能、符合群众消费习惯、价格定位在合理区间的“富硒魔芋”新产品,是突破性发展魔芋产业的根本出路。

3、坚持“科技兴芋”。依靠科技创新,是企业做大做强、产业链做长做粗的唯一出路。研究魔芋聚硒能力和提高商品芋含硒量技术,形成标准化的富硒栽培技术规程,生产含量稳定的富硒魔芋,为企业加工提供优质原料。(编辑蔡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