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管建涛
今年春节,哈尔滨市香坊区刘先生家的餐桌上格外“笨”,小笨鸡、笨鸡蛋、笨猪肉、笨驴肉、笨酸菜……几乎一半以上都是“笨菜”。
所谓“笨菜”是东北人对那些没有农药化肥残留的农家肉、菜的统称。这类菜肴之所以受欢迎,体现了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新要求,也体现了人们对某些农产品供给的新需求。记者春节期间参加的几次家庭聚餐中,亲友们表示自己也上了几个“笨菜”,开始以“笨”为荣。
相比城市,农村饭桌上“笨菜”更方便。这些菜大多产自农家,可谓就地取材。从一些农村亲戚朋友圈晒的年夜饭可发现,“笨菜”的确受到欢迎。
这些菜并不便宜。以猪肉为例,普通猪肉4个月出栏,一般10元一斤。笨猪肉饲养周期接近一年,一斤卖20元,甚至更高价格。“笨蛋”不按斤卖按个卖。平常笨鸡蛋就1元一个,过年期间需求量大,有的地方一个笨鸡蛋涨到1.5元。
“笨菜”一头连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头连着父老乡亲的腰包。因为上“笨菜”,“刘先生们”的饭桌更加丰富、营养。因为销售“笨菜”,一些农民兄弟的腰包更鼓了。
“笨菜”走俏,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课题,也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一个契机。如何在猪、鸡等肉类批量生产的同时,保证肉的品质、口味,如何在蔬菜品种更加丰富的同时,保证吃得安全放心,是我们需要破解的一道难题。
“笨菜”流行并非偶然。随着近年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办起了农家乐。其主打项目之一就是“笨菜”,到村里旅游的城里人不仅有机会换换口味,还可以骑马、骑驴体验逝去的乡村生活。
可见,“笨菜”流行不是走老路,而是体现了某种新追求。人们对舌尖上的追求不断演进,从美味到健康,从温饱到小康……
餐桌变化折射生活水平提升,以及食品安全和健康意识提高,也表明农业包括畜牧业改革很有潜力。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