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白信平
扶贫路上的一些“遇见”,常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在此略举三例。
遇见一:一干部结对一单身贫困户,遂出资千元为其购买仔猪二头,叮其好生饲养,解决“吃不愁”难题。一月之后,干部再来,查看猪圈,空空如也。问其缘由,以800元售之。“我买1000,为何你只卖800?”单身哥笑而不答。
遇见二:一群好心的义工为一贫困户捐款数百元,结果该贫困户全部用来购买了自己爱吃的卤鸡脚。
遇见三:县直某单位干部走访贫困户,资助200元。待干部转身,遂上街全部购买了花生和葵花。
以上三个故事绝对真实,但也不全发生在我们建始。笔者无意谴责受助对象“不争气”,但这种现象应该引起足够的注意,在给钱给物的同时,千万别忘了我们曾喊得响亮的口号——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
诚然,大多数贫困群众致贫原因是因为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或者是遭遇天灾人祸。但也不排除有少数对象好吃懒做,等、靠、要思想严重,甚至抱着“你政府是要来管我的”念头。对这部分人,摘贫困帽之前,应先医治其灵魂,也就是治愚、扶智。
社会不能讥笑贫困,但也必须要有勤劳致富光荣、懒惰可耻的舆论氛围。没有这样的氛围,就无法激发奋发图强的内生动力;只有有了这样的氛围,辅之以配套的激励机制,扶贫资金和项目才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治愚扶智要培养感恩思想。知恩图报、感恩情怀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范畴。这种感恩不是叫你感恩戴德,也不是叫你天天念叨“感谢党感谢政府”之类的口号,而是把感恩情怀转化为自力更生的动力,化为那种“社会各界都在关心我,我没有不努力的理由”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元旦致辞中说:“美好生活靠辛勤劳动创造”。愿这句话成为激励全社会的座右铭。(编辑蔡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