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十九大】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12-06 08:56  

岳光辉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无疑为农村描绘了美丽宏伟的蓝图,让亿万农民朋友为之振奋。如何实现“乡村振兴”,让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变成实惠,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面对的一个重大而全新课题,也是广大农民朋友最为关注、最为期待的事情。

  实现“乡村振兴”要有一个好载体,要让农民受益。应该把全域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把乡村振兴作为全域旅游的有效平台,实现二者共融共进,让乡村美起来、让乡村旅游火起来。一是有内在关联。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同时涉及经济、文化、生态、农村、农民,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村庄建设等方面都要求美化、净化、绿化,其落脚点在于让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二是有市场需求。大众旅游已成必要的生活方式,以前是“穷游”,现在游客更多的是追求快乐、时尚、刺激,是想重拾乡情乡趣、重归乡土社会、重品乡风民俗。三是有政策指向。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全域旅游的文件,我省的恩施州、神农架林区等12个地区被明确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襄阳南河镇、宜昌夷陵区等21个地区被明确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单位。四是有成功范例。比如,建始小西湖、利川苏马荡。像苏马荡这个村100多户人家,前些年52户吃救济粮,5户娶不起媳妇……自从林区变景区、民房变民宿后,重庆、武汉等外地人蜂而至,一个夏天便有20万人在这里避暑,“乘凉客”送来了财富,每月吸金3亿元,这一带的农民一夜之间成了“暴发户”,家家有门面、户户有小车,2016年底,村民户均存款73.2万元,是2011年的8.8倍,实现了由贫困向小康的嬗变。再比如,湖北第一村——彭敦村,依托村容村貌、农民住宅小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农民公园、农耕文化博览园等农业农村设施设备,大兴乡村旅游,把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产业”,等等。这些地方成功的直接驱动力是乡村旅游,是旅客消费的直接拉动,破解的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对于山区来讲,全域旅游的重头戏是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的出路在乡村旅游。

  从传统旅游到全域旅游,主要存在四个“跟不上”的问题。一是发展理念跟不上旅游需求。全域旅游首先应该是一种理念,因为缺乏“旅游”的意识,在规划、建设等方面“造景”不足、生态“留白”不够、“乡味儿”不浓、“古色”不古,难以发挥旅游功效。二是旅游产品跟不上游客需求。市场主体“游客意识”淡薄,或无序开发、或简单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尤其是文化元素的缺失,降低了吸引力。三是承载能力跟不上增长需求。要么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充分、不到位,导致超负荷运营;要么停留在“门票经济”上,忽视“隐形消费”,业态单一,产业链、服务链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的多样化需要。四是现有机制跟不上发展需求。在资源配置上,“放管服”不深入,市场活力没有充分激发,投资强度、力度、密度与资源、进度、任务不匹配、不同步。在统筹推进上,各自为阵居多,涉及农村建设项目通盘考虑不够,有些政策还互相“撞车”,不能很好的“共办一桌席”。在利益联结上,群众参与度不高,没有真正以利益共同体催生命运共同体。

  旅游业关联度高,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牵引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把发展全域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问题为导向,用“全域旅游”的理念谋划乡村振兴、用“全域旅游”的标准推进乡村振兴、用全域旅游的成果反哺乡村振兴,走出一条全域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民就地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一是着力理念升级。将全域旅游上升到顶层设计层面,把“全域资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参与”的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行业、各方面、各领域,以全域旅游理念为引领,融入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和共享发展理念,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分类实施、分步推进,以点连线、以线成面,打造全域可游的“寻根建始”。

  二是着力特色开发。深入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打造“黄四姐”文化品牌,从产业发展、景观改造等方面入手,充分挖掘整合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激活古人类遗址、五阳书院等历史古迹及传统习俗、风土人情,为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展现独特魅力;统筹打造体验性、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项目和精品线路,大力开发“特色性、观赏性、便携性、实用性”的生态文化休闲旅游产品,真正“显山露水”,彰显古韵乡味,更好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推动“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乡村旅游向乡村旅居转变。

  三是着力功能提升。健全实施更大力度、更加灵活的财政资金及社会资本统筹捆绑使用机制,以县域为基础,按照“全域景区”的思路,加快路、网、水、电、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环境整治,配套完善停车场、购物场所、旅游厕所、旅游标识标牌等,形成县域全域覆盖、内外协调的交通体系和新型多元、功能完备的服务设施,发挥其复合效应;鼓励开发精品民宿、星级农家乐,打造一批有品质、有故事、有特色的“硬菜”,建设一批洁净、简约、舒心的“软房”,抓住游客的胃、留住游客的心。

  四是着力业态培育。精准实施“旅游+”行动计划,推进旅游+农业、+工业、+体育、+养老、+互联网等业态深度融合,构建以乡村旅游为引领的复合型产业链条,构筑现代农业、健康养生养老、文化创意、体育运动融合发展的全产业体系,增强乡村经济造血功能,建成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

  五是着力机制创新。成立“全域旅游”行动领导小组,从战略高度研究部署和组织创建全域旅游,推动形成大抓旅游、抓大旅游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破除行政壁垒,建立健全跨区域、跨部门、跨政企的行业审批服务机制、资源保护管理机制、联动建设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确保全域旅游创建高效、有序、持续推进。创建旅游资源统计监测、旅游产业人才培训、旅游扶贫投融资、旅游创客、营销推广“五大”平台,推动全域旅游市场化、精品化发展。探索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及退休干部回乡服务激励机制,促进产业兴旺、文化回流,让乡村振兴既有其形,又有其神。

  六是着力示范创建。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思路,抢抓精准扶贫、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政策机遇,在基础较好的地区优先启动“全域旅游脱贫致富工程”,实施“旅游品牌创建工程”,千方百计把“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嫁出去,扩大建始旅游知名度、影响力。【作者系建始县委办公室干部】(编辑 黎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