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庭故事”征文】爱在心底 无关雨晴

08-30 09:09  

作者龚道珍

一个家庭,最不缺的就是轮番上演的故事:父母,子女与自己,各有各的唱台;茶米油盐,工作,教育与休闲,家庭集合着生活的多方面。如同日出与日落,都有试图操纵人们心情的天气与美景相伴,一个家庭的作与息反反复复,变化的只是眼前撩人的冷热美鄙。当我们谈到家风,我们似乎很难“一言以蔽之”: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每一处生活细节都牵动着我们的神经,影响着家庭生活的走向,刷新着我们对家庭的认识。和乐欢喜是常态,切切实实处在这种常态下的家人却是感受平静,无悲也难言大喜。反倒是在一场意外的悲剧之中,我才更理解了家风。

薄暮冥冥,年已古稀的公公在盛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那是一个星期天,一个普普通通的清晨,我正在颠簸的大巴上赶往重庆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暑期培训。丈夫休假在家,却仍因乡里村里林业事务忙个不停:身为基层林业工作者,他很少有与家人团聚闲谈的时光。儿子初中刚毕业,正在市里参加他自己选择的兴趣班,希望享受一个不同于往年的美丽暑假。

当公婆打来电话,说公公早晨不幸离世。每个人接到电话的那一刻,便义无反顾地打断了各自的日程:无论如何,立马赶回老家! 我搭上了回老家的车辆,关于亲情关于失去关于责任关于恐惧……仿佛有千万种感情将血液拍成一股又一股的浪去不断冲击着我的心,忍不住这拍击带来的隐隐之痛的只有眼睛,它盈满了咸涩的泪水。倘若真要形容一下当时的心情,只能说,死亡如同这泪一般悲伤。丈夫驱车赶回了老家,在爷爷逐渐变缓的心跳停止之前听爷爷艰难吐出的遗言,为爷爷清洗了身体,整理了发须。儿子第一次只身从几百公里外的市里赶到爷爷家,虽然到现在他也还没有向我吹嘘他的那次独立之旅。“各司其职,不忘初心。”,没想到我们的三份无序却证实了我们最稳定的基质。

久客在外的哥哥嫂子和妹妹妹夫都带着孩子回到了老家,身后当然是一份份被搁置的工作和一项项被抛弃的活动。因为公公的离去,大家的脸上有着无尽的惋惜,心里则是拼命压抑的悲痛。或许当今不同往日,可能因为现代人的含蓄,对亡者的悲痛也不必然带来歇斯底里的嚎啕大哭。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尽量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免得过于凄厉的一声哀号或过于突然的一滴泪水牵引出更大的集体悲痛:公公寿终正寝,后人健康幸福,他的离去不带遗憾和牵挂,我们也不必太过伤悲吧。“皆有所悲,皆望成喜。”,家人用静穆的沉默维护着平和的家庭气氛。

葬礼是按老家风俗一丝不苟地举办的,日益科学的时代或许早已容不下道士作法的行为,但千百年来的约定俗成早已超越了理性信仰成为了感性尊重。如果这些仪式能给所有人一份心安,继续批判其真实性就很可能是一种愚蠢。精神层面的东西一贯如此,飘渺不定捉摸不透,却蕴含难以替代的力量。公公在世时,辛勤持家,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极力使三个子女都受到了更好的教育。这一辈的老人,青年受过了旧时代的苦,晚年尝到了新时代的甜,可这由苦到甜却不像餐桌上调料的变换般轻而易举:他们一生所流的血汗在他们盛年之时为祖国排除万难,他们一生精力的倾注使他们的子女去开辟全新的时代。时至如今,有人说这些老人是最值得羡慕的,因为他们的所有已超出了他们的所求,可这也是最令我们尴尬的,因为在他们全心全意的付出和清心寡欲的追求面前我们很容易有一种难以尽孝的无所适从。彼时无怨无悔,此时无欲无求。这难道不是一种精神光华吗?“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公公用他的一生教会了他的后人。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角色去扮演,工作需敬业,学习需认真,好的家庭不会是事业和学业的绊脚石。家人处理不同社会角色做到游刃有余,在家庭突发变故时,能别无二心地回到家庭里,这时我们更能感受血浓于水的温情,更能承担执子之手的责任;每个人都会有难过悲哀,有的家人能明白有的则仅隔一层交流的障碍,无论怎样,家人之间要做的都是试图去理解并试图去淡化而不是去呼唤一个更大的雷雨天;新的时代千变万化,给人幸福感的传统不要丢,教化人的优良品质不能弃,家庭的坚定精神是构筑美好现实的强大力量。

《颜氏家训·慕贤篇》中有这样八个字:“潜移暗化,自然似之。”家风概括不易,家庭生活处处含情。日日不同的欢乐与悲伤都只是表面,我们的心底深处有家庭之爱,如同日出日落,亘古不变。(编辑黎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