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图为:马水河上的四十二坝水库
图为:百年义渡
图为:马水河小溪口段
图为:五阳书院
图为:汪家寨双桥
图为:马水河示意图
图为:黄四姐故居
马水河源于高山,自北向南蜿蜒116公里。上游榨茨河和广润河汇合后,与东龙河下游形成暗河,奔腾近40公里,投入清江的怀抱。
这条河流经建始、恩施两县市,在建始境内流域面积最大。相比于穿行建始的另一条清江支流、以原生态闻名全国的野三河,马水河在建始人心中更加亲切和熟悉。她是建始的母亲河,多少年来,不舍昼夜奔流不息,滋润沃土,灌溉良田,养育两岸人们。
一条河滋养过半建始人
“说马水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一点不为过。”建始县水利局局长黄希平掰着指头一一道来——
建始县境共有大小河流104条,马水河流域面积最大,占全县总面积的40%;
建始县有50万人口,近30万人吃水都离不开这条河;
这条河灌溉着近20万亩农田,两大灌区长粱和三里是建始粮食主产区,拥有2.5万亩水稻;
依河而建的小水电,为建始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东龙河,马水河最大支流,灌溉三里乡1.4万亩农田。刚刚退休的建始县水利局水利股股长胡守文带着我们,沿河而上,河两边有东、西支渠共30公里,渡槽就有4个。在二龙湾小学,操场飘扬的红旗旁是130米长的二龙湾渡槽,它静静地立于河水之上,输送着清澈的河水,进农舍,到田间,已近半个世纪。
胡守文介绍,马水河上的灌渠有的甚至从清朝服役至今,最多的是上世纪60年代所建,一直保留并发挥着作用。沿着西支渠,向东龙河的上游走,水声潺潺,路边花草摇曳,一幅安宁画面。在三里乡老村外,一块青石碑记录着三里灌区工程的建设始末。站在渡槽上,山谷微风拂面,放眼望去,农田生机勃勃。
清洁水电“点亮”新生活
66岁的龙克江在水利战线工作了一辈子,对马水河如数家珍:流域内有近20个电站,全年发电量2.5亿千瓦时。别小看这些电站,它们在农村电气化历史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1964年10月投产发电的七里坪电站,是建始县第一座县级水电站。它位于业州镇,至今仍在工作。机床新涂的绿色油漆,给简陋的机房增添亮色。龙克江至今犹记电站第一次发电的情形,“大家敲锣打鼓,特别高兴。因为以前都是谷壳发电,电灯都不亮,像萤火虫一样。”当时,有上千人参与了七里坪电站的施工,打通隧道的过程中还牺牲了7个人。电站的建成,解决了县城和郊区的用电难题。
1983年,建始成为全国10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2001年又进行了第二次农村电气化建设。从第一座乡村电站——三里老村电站,到野三河电站、小溪口电站,小水电的发展,加快了建始县地方工业发展步伐,促进了当地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今,小溪口电站还接入国家电网,进入更大平台,丰水期向外输出,点亮更广阔的天地。
马水河上,有一座我省海拔最高的中型水库——四十二坝水库,它位于建始县和重庆奉节县交汇处,海拔1725.62米。相传解放前此地由贺姓和罗姓两大家族联合把持,为防止外人入侵夺去水源,雇请多名打手、保镖守卫地盘,故名“死守二坝”,后依谐音改为四十二坝。1977年建成水库后,为纪念湖北与四川人民的友谊,又名“川鄂友谊库”。
这里是建始5个电站的调节水源,更保障着建始县县城近10万人的生活用水。“水库安装摄像头,我们在手机上可以随时掌握水位、雨量、坝顶高度等各种信息。”建始县水利局局长黄希平向记者展示。每年汛期,建始对全县20多个水库实时监控。
黄四姐歌声从这里唱响
从建始县城出发,约摸30公里,到了有名的黄四姐的家乡,东龙河畔黄家大屋场。
广西有个刘三姐,湖北有个黄四姐。因为一首民歌,这位爱情故事的主人公,成为许多中国人熟悉的人物。
66岁的喜花鼓州级传承人黄宗杰向我们述说这个美丽的故事:
据传黄家先祖是清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时从江西迁居此地的,搭棚建屋,立户创业,成为当地富甲一方的大户。黄四姐排行第四,聪明伶俐会唱歌,深得父亲喜爱,她与一走街串巷叫卖的外地货郎因对歌一见钟情,慢慢相熟,结为夫妻。婚后两人相亲相爱,亲友们将他们的欢歌对话用喜花鼓曲子谱成了经典民歌《黄四姐》,流传至今。
黄四姐故居原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今仅存3间正房、两间厢房。故居大门残存“志超群英”四字,据说是用一块清代施南府官制学匾改制的,雕花秀美。古老的吊脚楼和柱头屋,还有据传黄四姐用过的古色古香的筷篓和梳妆台。黄家大屋场附近,有黄氏后裔近300人。
沿着黄家大屋场南行500米,是一座古代军事遗址寨子堡。它从三里坝拔地而起,高300余米,城分4门,山上残存500米长的高大城墙,依山势蜿蜒盘旋,城墙完全用大块石头垒成,防御设计十分周全。
山上还有许多墓碑,据说埋葬的是战死的英雄。站在寨子堡上,眼前断垣残壁,荆棘丛林,令人感慨万千。
马水河流域还孕育着另一个动人的故事——百年义渡。
在大沙河老渡口,有一位为来往行人义务摆渡的老人,他的名字叫万其珍。不管刮风下雨,只要有人需要,他就会出现在渡口。民国初年,万家祖上逃荒至此,被村民接纳。为报村民接纳和帮助之恩,郑重承诺:要为村民义务摆渡。为践行这个承诺,祖孙三代在这个渡口坚守了百年之久,从未收过一分钱。坚守风雨渡,义举感乡民。万家坚守的既是河水的渡口,也是人心的渡口。
千年古风尚遗存碧水潺潺淌今韵
西南有巴国,后照始为人。
巴师健勇锐,歌舞凌殷人。
昭武及宣武,古风皆留存。
景帝立建始,永安三年成。
……
永安三年(公元260年),三国吴景帝在建始置县。
1700多年的历史,沉淀着建始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
在长粱乡,迄今发现的有宋代头坝堰崖墓群、唐宋大井坡崖葬等七八个古墓葬;
在业州镇,文物部门确认了宋代至民国的石通洞石刻、清朝始建的文庙、明代建阳宝塔,以及清代五阳书院等10余个古建筑、古遗址;
……
据统计,建始县共有44家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5项,不可移动文物118处,许多分布在马水河流域。
这条河上遗存着浓厚的巴文化,如虎钮錞于(军乐器)、巴氏兵器、白虎庙,以及各种工艺,还有“伐鼓祭祀,叫啸兴哀”的礼俗。在文化的交融、激荡和碰撞中,古风古韵焕发魅力。
刚刚全面维修完毕的五阳书院,坐落在业州镇奎星楼路3号、最繁华的地段,是我省保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处清代书院。
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因县有建阳、朝阳、当阳、景阳、巫阳等地名,故名五阳书院,意为山川锦绣,地灵人杰。书院坐北朝南,以讲堂大门及石板道为中轴,两侧建有东、西号舍,及射圃、官厅、亭阁、箭道等共计大小40余间。清末废除科举后停办,仍为学署机构。
1928年,贺龙在湘鄂西建立革命根据地率红军巧袭建始,将县衙烧毁,随后国民政府将县衙迁至书院。1949年建始解放后,书院成为县人民政府机关,后又辟为五阳宾馆,至1999年才相继搬出。2014年,全面维修,复原五阳书院的历史原貌。书院现存古籍2027册。
走进书院,木质的清香扑面而来。建始县文物管理局局长刘绪斌敲着木头告诉我们,这里面都腐烂了,要挖出来填空,不能破坏外观。在高大肃穆的讲堂内,许多黑黢黢的柱础斑驳,这些都是过往被烧毁留下的痕迹。尤其是书院当作宾馆后,一些建筑外貌被改变,复原花了不少工夫。
刘绪斌介绍,书院是古代教育建筑的典型代表,位于县城最好的位置,规模超过当时的县衙,充分体现了“礼乐相成”“崇文兴教”的思想。在当时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的边远山区,这也是山区人民“耕读传家”的体现。
走在历经沧桑的石板路上,仿佛听到朗朗书声。同孙中山一道参与辛亥革命的朱和中、吕大森曾在这里读书,“忧社稷之将倾,立报国之宏愿”,他们从五阳书院走出去,追寻人生的理想。
出得书院,往凤冠山北麓走,那里有一个我省重点旅游景区——醒狮洞,也叫石通洞。史料记载,该洞自宋至民国,多有文人墨客题咏其中,宋代诗人黄庭坚、朱胜非等游洞时留有诗作及题刻,只是都已模糊不清。1937年,政界名人石瑛派人在洞口左边岩壁刻上“醒狮洞”三字,召唤民众奋力抗日,保家卫国。
走过历史的风雨和硝烟,马水河依然温暖慈爱地守护着这里的生灵,一如往昔,奔流不息。
河长说
维护母亲河健康生命
维护母亲河的健康生命,实现河流功能永续利用,是建始县持续发展的坚实生态保障,也是长江生态保护的重要基础。
加强河道岸线管理,完成重点河流段的岸线划定工作,设置界桩、里程碑和公示牌等;实施最严格的入河排污口监管制度,对所有河流污染物实施截污治污工程,加快建设城镇和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确保无污水直排入河;在河流所流经乡镇、村组建稳定的保洁队伍,形成河道长效保洁机制;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规定,禁止在河道内开展人工水产养殖;加强河流治理,禁止填河造地、截弯取直、河道硬化等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加强重点水域水量、水质、环境等监测工作,严格依法打击违法排污、设障、捕捞、养殖、采砂、采矿、围垦、倾倒废弃物、非法侵占水域资源、破坏航道、电鱼毒鱼炸鱼等违法行为;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监督母亲河流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建始县县长、总河长张渊平
河流档案
马水河是清江中游北岸的最大支流,发源于建始县茅田乡榨茨村铁厂坪,海拔1430米,流经天生桥、长梁子至太阳河口处入恩施。经南里渡后,于海拔326米处两河口汇入清江。
全长 116公里,建始县境内76.5公里;流域面积1700平方公里,其中建始县境内1166.8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0%。
文人墨迹
米水河
范启端(清)
几掬清泉注壁空,何年穿破石玲珑。潜滋土脉群峰下,资养嘉禾万亩中。
(注:米水河为马水河支流)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