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万萍 向梅
“为我家的事,忙到这个时候了,请你吃几个鸡蛋你都讲客气,你是对我有意见?还是怕以后我家有事找你麻烦?”
68岁的朱开态,拿着4个热呼呼的煮鸡蛋,直往王长学手里塞。
“我们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王长学几番推辞,朱开态老人急得要“发火。”
王长学是县民宗局驻村工作队长,也是朱开态家的结对帮扶干部。
朱开态的女儿在外务工,家里跑路的事,全靠王长学,自已家的几个煮鸡蛋王长学都怕“多谢”。在朱开态看来,就是“见外”。
第一次到朱开态家,王长学从山这边不足一尺宽的茅草路弯来拐去下到河底,又爬了近一个小时的坡才到。看得到的屋,就是走得哭。鞋子成了泥巴色,裤子挂开了几条口。房子面积不到50平方米,后面靠山,三面是坡,房子就是挂在坡上的。这个地方根本不适宜居住,必须搬迁!王长学和朱开态打商量。
说起搬迁,朱开态老两口就来了情绪。集中安置到集镇,我们吃什么?分散安置,房前屋后都是坡,找不到一块像样的宅基地!我们这把年纪了,脚老手老的,要建个房子困难实在是太多太多……
“只要您愿意搬,宅基地和跑腿的事都包在我身上!”王长学嘴上虽然说得坚定,心里根本没有底。
要知道,在“山大人烟稀,地无三亩平,进村如下井,出门就爬坡”的小溪河村,跟别人打商量找块象样的地建房,不是件简单事。
给贫困户的承诺,就一定要兑现。在地势较好的几个组,王长学与十多户村民打“商量”,最终在3组公路边为朱开态联系到了宅基地。跑乡政府、土管所,不到一周,就办好所有手续。
朱开态十分感激地说:“王队长,拿什么感谢你哟,为我家的事,你脚板都跑大哒。”
王长学说:“这些都是我应当做的。有什么要跑腿的事,您喊我就是。”
农家少闲月,六月人倍忙。
薄雾,蝉鸣,山色如黛。这天,朝阳温暖着大山,是朱开态家房子破土动工的好日子。
大半辈子住在偏远山坡上的朱开态,没想到后半辈子改变了命运,能在这平坦开阔地上建钢筋水泥房。
看着浑身是都是泥,衣服汗透,忙了一整天的王长学,朱开态喊老伴煮几个鸡蛋,让王队长在回去的路上边走边吃。
于是出现了前面煮鸡蛋送不出去的场面。
今年2月,县民宗局干部、人称“拼命三郎”的王长学,接手茅田乡小溪河村精准扶贫工作。
这是一个青葱苍翠,闭塞落后的贫困村,6个生产小组85户299人,贫困户49户149人,全村仅有一户盖了两间两层钢筋水泥房。年青人大多在外务工,稍微有点办法的都合家搬走了,常年坚守着一栋栋破旧老房子的要么是老年人,要么是老年人带着孙子。
村里来了个城里的工作队长,村民们开始并没抱多大希望,估计是来走“过场”的,认为本地村民都呆不下去何况干部?面对一双双质疑的眼神,王长学不作任何解释,笑笑。
王长学撸起袖子,扛起单位精准扶贫的责任担当,展示一下自己的实力是理所当然的。
与村民聊村里的事、家里的事、心里的事,一点一滴地记在本子上,记在心上。无论是大务小事,既跑乡里又跑县里。一步一个脚印,一件一件去落实。
比如,哪家需要办个什么证件,帮忙跑个路,某家婆媳矛盾闹得不可开交啦,去当和事姥,某村民身体不好住院了,去关心问候。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让王长学与村民的心越贴越近。
精准帮扶之路越走越顺,村里的变化越来越大……
如今,小溪河村发展贝母近200亩,贫困户户平达到2亩以上;建成电脑农业推广应用办公室,党员群众活动中心焕然一新;兴建水池,解决3组人畜饮水老大难问题;修建1组、2组、5组、6组公路,老百姓不用再肩挑背驮……
就在6月30日,一个叫“感恩”的陌生人申请加王长学的微信。“感恩”,满满正能量。验证,通过。
“感恩”:王队长,我是朱开态的女儿,感谢您对我父母的关心和帮扶!父母年纪大了,不知怎么来感谢您,有时,他们诚心实意地煮几个煮鸡蛋,您就莫讲礼性……
“感恩”又说:村里的变化,我也听到说了,我们村基础条件差,今年却发生了大变化,真心感谢您,感谢党的好政策!这下,我们在外打工心里也踏实多了!
看到“感恩”的留言,王长学心里暖暖的,半年来所经历的种种人事,就在一刹那间,凝聚成一种力量,从内心深处不断涌出,在脸上灿烂成永不凋零的花朵。
王长学回复说,下次一定这吃暖心的煮鸡蛋!(编辑 卢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