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野三河示意图 制图:万璇
湖北日报讯 文/记者 方琳 通讯员 陈鸿 樊兵 图/视界网 廖利泉 陈玲玲 熊更生
野三河怀抱着山水的灵魂。
入冬以后,河谷的树仍是那么葱葱,水也是那样澄澄,两岸崖壁上的植物拼命生长着,长成一块块绿色挂幔。沿着河流慢行,万籁俱寂,除了鸟儿的欢叫,我们说话的声音也禁不住低了下来,生怕打扰这山水的天堂。
我们走近的是全国罕有的一条原生态河流。人类给它贴上了“野人野水野山”的标签,这标签真的恰如其分。
人迹罕至的野山野水
和许多河流一样,野三河的源头也是涓涓细流,大巴山脉和武陵山脉强烈的地壳运动,以及海洋冲刷,使得这里山系陡峭,河谷之间最窄处不足一两米,人都可以跳过去。河水在峭壁间蜿蜒穿行,回清倒影,格外温柔。同行的建始县水利局防汛办副主任马友浩说,即使眼下的枯水季,沿途都有四五处瀑布,若是春夏,三四十处都不为过。
全长63公里的野三河,在建始县境内就有58.7公里,因为工作关系,马友浩每年会沿河走几趟。“石门河景区开发后,这里才算热闹一些,以前真的是人迹罕至,一直保持着原始状态。”
石门,在建始县东一百二十里。石门河是野三河的支流,发源于龙坪乡。河谷两侧山崖高大雄伟,南侧高坪镇石门村一组境内峭壁中部有一座天然石灰岩洞,地势险要,进出口呈曲尺型,其状如门,故名石门,山崖下的河流亦命名为石门河。
沿着石门河,看山水移景,行至一河面宽敞处,抬头看,两岸悬崖中架有一单孔石拱桥。桥有介绍,长24米,宽4.9米,高16.3米,古称“石曼桥”。这是建始境内最早的桥,建于清乾隆年间,石板上满是青苔,叙述着两个多世纪的沧桑。
桥北岸边,有一棵比桥龄更长的古树,俗称“马灵光”树。树枝挺拔高大,树皮红灰相间,光滑照人,当地传为“神树”。经过考证,这是一棵树龄800年的紫薇树,一种珍稀树种,一年开花三次,脱皮一次,种子落地不生,枝条嫁接不活,当地人常来拜祭,烧香许愿。
沿河谷向上,就到了野三河畔曾经最风光的巴盐古道。
见证历史的巴盐古道
七里石梯下谷底,七里石梯上高山。石门河南北两侧峭壁上,各挂有一条石板道,让人惊叹!
这是当年江汉平原通往施南府的官道——施宜大道必经之路,也是著名的巴盐古道。
建始县文广局专家严奉江如数家珍般介绍起来:今人看到的巴盐古道有两条,一条是最早的巴盐古道,形成于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末,从川东至湖南凤凰古城,全长约1200公里,是巴人先祖廪君率族西迁的第一条陆上线路。另一条是形成于清中期的施宜古道,它起于恩施柳州城,经建始、巴东、长阳等地到达宜昌,距今400多年,全长约300公里。两条古道汇聚于石门河,其中保存相对完整的仅剩10余公里。
石板青青,凹凸不平。席地而坐,似乎能听到山间马帮铃响,铃儿响丁当,摇碎了山林的沉寂,带去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条艰难的盐道曾是武陵地区人们千百年来的生命线,曾经的纷争厮杀、烽烟战火、贬谪流离、怨声载道,早已烟消云散,惟有这些石头,一如往昔,守候着岁月流逝。
古道上曾依山傍势建有石门关、接官亭、石门寺,而今都已恢复重建。石门右侧绝壁上,赫然有“施南第一佳要”六个行体竖书的大字,这是摩崖石刻,清乾隆40年(1775年),四川铜梁举人贾思谟赴宣恩知事途中,留迹于此。
这条古道上,还走出了建始最早的共产党员聂维桢,国民党政要朱和中、吴经明和历任国民政府汉口市长、重庆市长、上海市长的吴经明之子吴国桢,还有辛亥革命志士王训民等名人。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将湖北省政府迁入恩施,走的就是这条巴盐古道。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恩施、进军大西南,也是奔波在这条古道上。
两百万年前的人类活动
比巴盐古道更为久远的,是建始直立人遗址。
在高坪镇麻扎坪村七组与金塘村交界的山坡上,有一个巨猿化石洞,洞穴长120米,高6-7米,宽2-15米,虽不起眼,却蕴藏了惊世的人类远古基因。
1958年后的十年间,当地村民在洞中陆续挖出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当作龙骨出售,引起了考古界的注意。1970年至2000年,中国科学院先后在此进行9次发掘,发掘出土了包括早期直立人牙齿化石、巨猿等多种动物化石、石器、骨器若干。对直立人牙化石的测定显示,其距今195万-215万年!这一发现,充实了人类进化史,“建始直立人”从此被认定为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古人类。2006年,国务院公布其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对建始直立人的发现,严奉江还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这是人类征服自然、开疆拓土的一个自然遗址。而石门河上古桥、古道、古树和古岩壁题字,更是人类活动的真实写照。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与野三河相依相处。1973年,这一流域出土了双虎纽錞于,这是我国春秋至汉的一种青铜打击乐器,常用于战时,鼓舞士气。作为界河,野三河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今留下的关口和隘处就有四五处之多,当年清兵和白莲教曾在黄木垭箱子寨激战,三个相连的小山峰被打掉一个,深深凹陷,留下遗迹。
田野调查也有收获。在56个民族中,结婚和下葬都有礼仪,野三河流域不仅贡献了哭嫁歌和闹灵歌撒尔嗬,还独有诞生礼——即孩子出生打喜花鼓,如今红遍全国的《黄四姐》就是喜花鼓著名的代表作。这也充分表明野三河赋予了土家族人豁达开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追求。
生命搭建的桥梁博物馆
野三河上,更书写着中国建桥史上的壮丽。
建始县水利局防汛办副主任马友浩掰着指头介绍,古时,人们只能通过石门巴盐古道、桥河古道、黄木垭渡口三处出行,而今,河上有7座不同类型的桥梁,令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桥梁博物馆”。
我们从石门河启程,寻找桥的故事。
野三河上的第一座桥是普济桥,清朝道光年间一名秀才主修,连接建始与巴东,意为普渡众生来去平安,传说桥正中还镶嵌了一把鲁班的宝剑。普济桥让“鬼门关”变成了康庄道,所以人们也把这桥叫康庄桥、永寿桥,也就是俗称的野三河老桥。后来,它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渐渐风化破败,前几年因修建水库被淹没在河水之下。
取代普济桥的野三河大桥,高125米,净跨90米,1977年通车,是当时的亚洲第一高拱桥。它修建在318国道旁,纪念碑上还刻着毛泽东的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也刻上了施工过程中的艰难和代价。劈山炸石开出金光道,深山峡谷架起幸福桥,有人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许多建始人的记忆中,当时的野三河大桥是出入恩施的重要交通枢纽,进川达渝的车辆川流不息,夜间,往来车辆的灯光在大桥上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这也是建始人心中的一个骄傲。
车水马龙了近三十年,恩施开始了两路建设,野三河上先后开建了宜万铁路野三河大桥、川气东送管道野三河悬索桥、沪蓉西高速公路野三河大桥,加上之前的—代古桥石曼桥,以及建好仅两年的龙高公路石门河大桥,野三河上共有7座桥,担负着不同时期的历史使命。尤其是宜万铁路野三河大桥,在这条被称为中国最难修的铁路上架桥,难度之大难以想象,而蓝图最终变成了现实,这是一种怎样的跨越!
桥,让人们多年的梦想在崇山峻岭中延绵。
告别高坪镇,野三河不再似峡谷中那般湍急,它在金家岩水库静静地积蓄力量,经过桥河,安然地顺流一二十公里,投入清江的怀抱。
折折叠叠的山,弯弯曲曲的河,一如往昔地诉说着岩壁风雨。
时光深处,野三河,岁月静好。
河流档案
野三河发源于巴东绿葱坡下龙潭河,发源处海拔高1320米,为建始、巴东两县界河,属清江支流。由大垭豁口入建始龙坪乡,后自北向南,穿丛林峡谷,沿途与石门河、阴坡河等相汇,再经桥河口、花天河至野三口海拔213米处汇入清江。全长63公里,流域面积 1492.4平方公里。
河名释源
野三河蜿蜒在建始与巴东相交的峡谷间,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罕见的一条具有原生态环境的河流。有说法称,野三河其名,包括“野人、野水、野山”三个“野”的含义,这里有著名的“建始直立人”遗址,两岸瀑布众多,一河野水澄碧,且有众多的奇峰怪石,故名野三河。但从县志和水利志上,并未见到关于河流命名的真正含义。